來源:江西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2年04月17日
愛上古城墻清幽品歷史
4月2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微雨后初晴,空氣濕潤溫暖,適合遠游。
收拾了兩個背包,與某人直奔火車站,目的地:杭州。“煙花三月下揚州”,因著距離與交通,揚州是去不成的,但與南昌只有4個多小時車程的杭州卻仍然魅力無窮。興沖沖的兩人到火車站正欲購票,杭州無票!忽然想到4月1日南昌正式開通到贛州的直列,亦是4個小時便到,一問仍然有票,兩人喜不自勝,直接登上了T8001次火車……
只因贛州,也是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座城池。宋代,贛州“商賈如云,貨物如雨”,成為當時全國36大城市之一。贛州保存有全國最為完整的宋城文化景觀和建筑,被專家學者稱為“宋城博物館”。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一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讓贛州郁孤臺氣質再也不是一般。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清明時節(jié),古時的雨與今時的雨自然無太大的區(qū)別,今時的雨點拍打樹葉、鈿潤花草、敲擊河灘、篩落水面的聲音與古時也決無二致,所不同的只是今人對雨聲的感受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懷念和咀嚼。
去贛州,斷然不可不去以古城墻為核心的宋城文化景觀。
贛州宋代古城墻是我國保存最完美的城墻類古建筑之一,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后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后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筑城墻。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墻。而且護城河、墻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zhèn)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F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鏡臺和西津門炮城;古城墻有3600米。它猶如一條長龍,任憑歲月更迭、風雨變換,始終環(huán)抱、守護著贛州古城。
“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行走在古城墻上,圍墻下高高的泡桐樹稍稍高過人頭,白色桐花的香氣在空氣中飄蕩。古城墻悠長厚實,春天里長滿青苔的青磚任人行走。在這里,我們一一走過的歷史氣息是立體安靜的、有風骨的:郁孤臺—蔣經國舊居—古城墻—八鏡臺—八鏡公園一古浮橋—壽量寺—文廟—灶兒巷……它們總是在清江水邊訴說著古城的喧嘩流年。
遺憾事:
在這樣的清明時節(jié),時而陽光明媚時而細雨霏霏的天氣里行走,宋城文化景區(qū)是醉人的,撲面而來的厚重歷史讓人再三流連于古城墻上。時而上郁孤臺,時而登頂八鏡臺看清江水,一路走來怕也不僅僅是古城墻的3600米距離了……景美沉醉不知歸路,再次返下古城墻準備就近找個小店吃吃贛州特產時,江邊一眾店鋪似乎尚在建,遍尋找不到就近的餐飲休閑配套設施……
只好站在路邊準備打車回住處,但站了足足有十幾分鐘,出租車在古城墻邊上出現的幾率卻可說幾乎稀少,拖著走得疲乏的雙腿攔住路人問,才知道這里確實難打到車,后來問司機,據說整個贛州出租車擁有量只有700輛……
贛州正在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作為核心標志性地標的古城墻居然沒有人有意識引導周邊各種方便游客的配套,作為游人的記者,當時已不僅是憾事,更有點驚訝。
行走通天巖石頭會唱歌
早就聽說通天巖以石刻聞名,兩天呆在贛州,除了在古城墻踱步品味歷史的回音,市郊的通天巖也不能不去,這是此行的另一個目標。
通天巖位于贛州市西北郊,距市區(qū)約10公里。由摩沙巖石山組成,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同心巖、忘歸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巖就被開創(chuàng)為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巖石窟造像的開創(chuàng)達到了高潮。盡管與我國眾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巖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guī)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F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而通天巖這一中心景區(qū),還有依山而建的“廣福禪林”、蔣介石打算關押張學良將軍的“雙桂堂”、蘇東坡與陽孝本會談的遺址“陽公祠”、“蔣經國避暑山房”等。在廣福寺內巖頂有一天然漏米洞。相傳,古時候這個洞每天都會漏出一些白米來,有一天,一個在廚房燒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鑿大一些,一定會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換錢,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種地了。于是,這個貪心的和尚就真動手把洞鑿大了許多,可是,從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
清風略起,廣福禪林院中的花樹也搖動起來,花香清韻,在這香客云集、前來祈福求愿絡繹不絕的人流中居然一點也沒有被掩蓋。
這樣古色古香的通天巖,禪意深深的通天巖,各種綠樹環(huán)抱的通天巖,就像一幅精致小景,一時竟難以走出。
而事實也是如此。通天巖現有景區(qū)面積6平方公里,分為古代石刻區(qū)和現代休閑區(qū)兩部分,要走完全部,確實需要個好體力的身體。太陽正好,氣溫正熱,邊走邊看,疲憊之下竟只走了核心景觀就回去了。
遺憾事:
就如歌曲所唱“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通天巖作為江南獨特的石刻和石窟文化代表地,所傳達出來的文化信息和佛教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更兼古代石刻區(qū)環(huán)境之美也讓人驚喜:沿著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樣神仙洞府般的天然分布,其獨特性不言而喻。
但6平方公里的景區(qū)面積顯然不是由少數景點組成。再走,便是現代休閑區(qū)了,生態(tài)迷宮、噴水疊泉、人生薈萃園、通天柱、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一批游樂休閑景點分布極廣,初春天氣正熱,休閑區(qū)林木并不茂密,陽光一照,人便懶懶的:從到千佛洞、地藏殿、財神廟等人造景觀一路走過來,便看到“情苑”、地下城堡、卡丁車道等后建的項目,許是游人興趣所致,地下城堡和卡丁車賽道都沒有經營成功基本廢棄……
景區(qū)過大,終是走不完的,忽然心里就悻悻起來:本來一心奔通天巖石窟等而來,卻又感覺不是想象中那般——新建融為一體的休閑區(qū),終究不是那個味,后期的景區(qū)擴大又乏力跟上,反倒真的就削弱了原有景區(qū)的精髓和吸引力,不由有點嘆息。
文/圖本報記者鐘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