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發(fā)布時間:2012年08月23日
中國情人節(jié)“七夕”將至,這一本應是情侶們“花前月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今卻成了不少單身白領的相親季。從剛剛步入“三十而立”的“80后”,到執(zhí)著追求婚姻質量的“70后”,甚至剛剛邁出校門的“90后”,“找對象”都被提上了日程。
七夕節(jié)前夕,一場主題為“浪漫天長地久”的集體相親會在北京國際雕塑公園舉行。2000多位單身白領們成為相親大會的主力軍。主舞臺、8分鐘交友區(qū)、愛情顧問區(qū)熱鬧非凡,數(shù)千張寫有個人單位、經濟狀況、學歷、人品、擇偶標準和工作表現(xiàn)的“愛情簡歷”貼滿了相親大會的“情緣墻”。
與以往相親會不同,參加這次相親會的單身男女都是通過單位工會或團委集體報名,報名企事業(yè)單位達100余家,不乏中央機關、央企、大型外企和高等院校,所有參會男士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女士均為大專以上學歷。
主辦方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婚姻家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韓秋菊表示,如此大規(guī)模、高層次的集體相親活動,堪稱京城首次。
“由于平時工作交際面比較窄,通過這種機會,他們能認識到更多的人。”韓秋菊介紹說,相親活動入口處特別設立了身份認證區(qū),由工作人員對參會者進行一對一的實名制認證,以保證白領們成為相親的主角,而不是比他們還著急的父母和親友。
記者看到,活動現(xiàn)場外,幾個五六十歲的老人拿著孩子的個人資料,四處轉悠,相互交流信息。一些老人干脆自帶小板凳和寫有子女資料的A4紙,在公園外悄悄擺起“征婚”地攤。
“我女兒1982年生的,現(xiàn)在都30歲了,想想我30歲的時候,孩子都快上小學了。”幫女兒來物色對象的黃女士感慨地說,“現(xiàn)在的孩子,為了事業(yè)成功不惜投入整個人生,就是沒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
在一家外企擔任會計師的彭女士常感到“壓力山大”。“我們這代人和父母的擇偶標準已經有了代溝。父母更看重對方的年齡、屬相、收入,家庭背景是不是門當戶對,我看重的是有沒有‘眼緣’,必須得是第一眼看上去就有感覺的人,別的條件都不重要。”
在醫(yī)院工作的鄧薇對相親并不抵觸。相親會現(xiàn)場,她不時拿起手機拍下男方的個人信息和聯(lián)絡方式。“醫(yī)院里本來女的就比較多,加上工作幾乎兩點一線,經常凌晨出門,深夜才下班,很多像我這樣的大齡‘剩女’都后悔當初沒在大學里解決終身大事。”鄧薇話語中帶著些許無奈,“我今年已經28了,再不主動就晚了。”
據了解,“七夕”前后,全國很多城市都在舉辦大型相親會,多數(shù)相親會都存在單身女性多于單身男性的情況。
長期研究婚姻和家庭關系的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肖索未介紹說,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在北京超過28歲的單身女性已經超過50萬人,這些女性在中國被稱為“剩女”,她們代表著中國城市里的一種趨勢: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經濟獨立的女性因為個人原因和職業(yè)原因推遲婚姻。
肖索未表示,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女性職業(yè)上的成功要比結婚、生子更為父母增光,這對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重視家庭文化的國家,多數(shù)父母仍不鼓勵子女晚婚。如果女兒到了30歲還沒談婚論嫁,母親就會擔心女兒年齡過大錯過最佳生育年齡,最終因為沒有子嗣而無法享受天倫之樂”。
在一家婚戀網站擔任線下“高端紅娘”的邊淳宜表示,在信息時代,相親帶給單身男女的絕不僅僅是尷尬,而是一個跳出平日交際圈、接觸更多“圈外人”的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單身者跳出“宅生活”和網絡世界,通過面對面相親獲得了渴望已久的愛情。
邊淳宜說,目前很多單身者在擇偶標準上過于看重“眼緣”和“第一印象”,但婚姻成功更多地還要靠后期交往,雙方要在生活中去認識彼此。
韓秋菊認為,單身白領要解決婚戀難題,年齡并不是問題,對個人進行合理定位更加重要。“只要主動參加團體活動、盡量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同時突破傳統(tǒng)的婚戀模式和單一的擇偶標準,擴大擇偶范圍,縱使時光荏苒,他們的婚姻理想終將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