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
在定南縣的邊遠山村,一部分客家婦女依然保留著穿客家服飾的習慣,象征著吉祥如意的客家服飾是她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為了她們的精神寄托。2007年,定南客家服飾被列入贛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保護客家服飾制作工藝,近年來,定南縣加大資金投入,制定了保護計劃,建立了保護客家服飾的傳承人制度,讓客家服飾制作工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1 客家服飾歷史悠久
客家服飾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于中原戰(zhàn)亂南遷,客家先民把優(yōu)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定南縣,并與當地土著風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fā)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客家服飾也毫不例外地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fā)展,成為定南客家傳統(tǒng)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奇葩。
據定南縣文化館館長龍翠峰介紹,客家先民帶著燦爛的中原文化輾轉南遷,在與大自然的搏斗和日常生產生活中,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創(chuàng)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客家服飾在保護和傳承中展現(xiàn)魅力,像一道亮麗的景觀,裝點著客家人的生活。
龍翠峰說,客家服飾主要由內衣、上衣、褲子、鞋襪等幾部分組成,客家婦女的服飾還有擋風遮日的冬頭帕、用以蔽胸腹的圍裙。男裝是正面開縫,用布作紐扣,女衫比男衫稍長,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腋,沿側縫直至下擺。其內衣多為白色,其外裝為藍色或黑色,但冬頭帕和圍裙又是由紅、綠、藍、白、黑幾種顏色的線交織成條狀彩紋的,為客家服飾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2 傳統(tǒng)服飾顯示民族文化特性
客家服飾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歷史的一面鏡子??图曳椀目钍浇Y構、首飾佩件、裝飾圖案,都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來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图曳椫v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黑、灰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體現(xiàn)。
近日,記者走進定南縣歷市鎮(zhèn)良富村曾五嬌老人家中,只見曾五嬌身穿“側襟衫”,長袖,直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腋,領邊加滾飾,開襟、袖口、褲腳加花邊,系著一種“掩腹”圍裙,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褲子是“大襠褲”,又寬又大。老人頭上裹著冬頭帕,另加頸鏈、腰鏈、“牙牌”和手鐲。曾五嬌醒目的服飾、燦爛的笑容,格外引人注目。
在曾五嬌家1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掛滿了各式的客家服飾、頭飾,儼然像一個客家服飾陳列館。她打開古舊的箱子,里面除了衣服,還有褥子、圍裙、遮陽帽、狗頭帽、虎頭帽、兔子帽、扁雞帽、蓮花帽、涼帽和鈴帽等富有客家特色的服飾、頭飾,讓記者大飽眼福。她說,客家服飾不像少數民族服飾那樣斑斕多姿、絢麗多彩,而是樸素、簡潔,給人以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穩(wěn)內斂的性格,其顏色也較適應農耕生活。
3 在傳承中得到發(fā)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客家服飾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制作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機。讓老一輩的傳承人感到痛心。
為保護客家服飾的制作工藝,近年來,定南縣加大資金投入,制定了保護計劃。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了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客家服飾制作、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及保護價值等全部狀況。將普查資料進行建檔造冊,編纂成文本。收集整理現(xiàn)有服飾的文字、圖書、實物等資料,建立保護客家服飾的傳承人制度,廣泛推廣,擴大生產銷售。由定南縣文化館具體負責實施,定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和定南縣文化局負責檢查、督促,讓客家服飾制作工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定南縣文廣局局長周揚晶說,面對客家服飾傳統(tǒng)制作工藝將要失傳的現(xiàn)狀,該縣將繼續(xù)做好對客家服飾的保護,傳承客家文化。將成立客家服飾收藏室和陳列室,把客家衫、冬頭帕、鞋襪、兒童帽,以及制作客家服飾的工具收藏起來,以文藝形式多渠道進行宣傳推介,擴大影響,邀請專家學者研究和傳承客家服飾文化,同時引導廣大群眾保護和開發(fā)客家文化,借助群眾的智慧,將客家服飾進一步開發(fā)和美化,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客家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