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理財周報
發(fā)布時間:2013年03月18日
赴京交自查材料保代會計師一定到場,傳月底集中撤回300項目
項目有硬傷的50-60個,業(yè)績下滑的約100個,財務處理不合格的100個左右
理財周報記者 田小蕾/北京報道
2月28日,6級北風裹挾著霧霾一齊席卷北京,原本計劃出國走訪客戶的孫軍(化名)被滯留在機場。
越接近3月底,越讓人心急如焚。孫軍撥通預審員的電話。“預審員態(tài)度很好,安慰我不要著急,并提醒如果實在自查不完要提前打延期申請報告。”
在自查過程中,孫軍多次與預審員溝通。“一開始,如果海外客戶特別分散,要覆蓋多少、以什么方式查都不是很確定,預審員告訴我們先查著,盡量能做到現場訪談。”他說。
離最后期限還有15天,各家投行自查工作進入倒計時。據接近監(jiān)管層的人士預計,在28日—31日期間,或有百余家企業(yè)撤回材料。
截至3月14日,今年共有42個項目終止審查。其中,僅3月13日一天就有12家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撤回申請。
撤回高峰即將來臨。
財務核查費用博弈
兩家券商的投行人士一致認為,3月后半月,將集中撤回近300個項目。“本身存在硬傷的有50-60個,加上業(yè)績下滑的大約100個,財務處理不合格的100個左右,差不多就有300個項目要撤回了。”
如果項目撤回申請,項目組2年辛苦是否付之東流?
北京一投行人士表示,項目收入主要分為財務顧問費、保薦費和承銷費,其中第一筆較早,后面兩筆發(fā)行后才有。
“如果項目撤回,肯定沒有承銷費,其他的費用要看具體談的情況。”上述人士說,“財務顧問費收的一般都不多,除非項目特別復雜。所以說保薦機構實際上和律師的風險代理差不多,如果做不成,基本上都是虧損的。”
有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投行與發(fā)行人簽協議時,有的發(fā)行人會先給200萬元基礎費用,但這并不是行業(yè)普遍情況,也有投行不收這部分費用。
而此次財務核查,讓投行腰包縮水的不僅僅是撤回的項目,還有自查的各項費用。
上海一投行人士稱,此次自查費用由發(fā)行人和保薦機構共同承擔,但不乏有公司想把這部分費用轉嫁給券商,考慮到后期合作,券商也不能因此跟發(fā)行人鬧掰。“會計師、律師在IPO入場時,就在協議中寫明差旅費由發(fā)行人承擔,而券商都是大包的費用,一般差旅費由自己承擔,不過如果專項核查成為常態(tài),我們也需要在協議中將收費細化。”
上述北京投行人士表示,此次自查收費條款都是項目負責人去談,盡量引導發(fā)行人多承擔,不過也得看原來協議的價格如何,如果發(fā)行人覺得原本出的價格就高,就自然不愿意再多出錢。
“我到外地訪問客戶,發(fā)行人會幫我安排住的地方,但條件一般,如果我想住條件好一點的,我就得自己掏腰包。”華南一名投行人士說。
2個月走訪140個客戶
3月31日步步逼近,保代孫博(化名)的項目已經進入到走投行內部程序的階段。“走完內部程序,項目組就可以將材料交到證監(jiān)會了。”孫博說。此前,自查、質控部和風控部現場復核已經花去了兩個月的時間。
孫博終于緩一口氣,不過他目前依然在項目現場。“還有年報等一大堆材料需要更新、還要修改自查報告。”他說。
在兩個多月的自查時間里,除了出差走訪客戶和供應商,孫博沒有進過城,一直在工業(yè)園里。
“供應商、客戶我們一共走訪了超過140家,一天走四五家公司,到了就訪談拍照,然后走人。”孫博說。
但令孫博頭疼的是,并不是每次訪談都很順利。“有些不愿意簽字、蓋章,有些根本不愿意接受訪談,不讓我們過去。因為有些客戶和供應商我們在首次申報和落實反饋意見時訪談過兩次了,第三次他們都極為反感。”他說,“如果不配合,我們只好采取替代措施,函證、調工商檔案資料、了解對方不配合的原因,或者再溝通幾次。”
而讓孫軍感到壓力的是,他的一個農業(yè)項目經銷商有時候就是個人,而且還經常變。“核查農業(yè)公司的現金交易最難的就是沒有外部證據,要看它有沒有內部證據,是借款還是銷售,內部有沒有監(jiān)控流程,是否按照這個流程來。”
一名華南投行人士透露,自查的分工為:走訪時,項目組成員集體出動;回來寫報告時,2個人分工寫報告,1個人負責整理底稿,1個人(項目負責人)負責催進度并復核其他人的寫的材料。
監(jiān)管層規(guī)定的死限逼近,各家券商自查工作陸續(xù)進入內部評審階段,也在為“交材料”做準備。
“交材料的時候,簽字保代、會計師一定要去,我們也要求發(fā)行人去,因為交完材料會跟預審員溝通一下,了解后續(xù)要求,這也是發(fā)行人展示自己的一個機會。”上述華南投行人士說,“訪談記錄、函證,都要作為工作底稿放在材料里,但差旅等證明可以以備監(jiān)管層抽查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