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保險法即將實施的前夕,保險品種即將漲價的傳言,也成為保險代理人促銷的噱頭。
新保險法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前盛傳的 “壽險普漲10%-20%”卻因保監(jiān)會官員的表態(tài)而發(fā)生逆轉。記者近日暗訪多家保險公司代理人,他們大都改口稱“‘十一’后壽險不漲價”。資深保險律師貝政明稱,“不漲價屬合理現(xiàn)象”;高盛律師集團事務所李濱律師則懷疑保險公司可能變相漲價,消費者將很難識別。
保監(jiān)會:
嚴禁借新法“搭車漲價”
近期,許多保險代理人聲稱:“老產(chǎn)品馬上停售,新產(chǎn)品肯定漲價,現(xiàn)在買最劃算。”國內一些保險公司高層也公開表示,國慶后推出的新產(chǎn)品價格可能會“上調10%-20%”。
一些消費者被上述說法激起了購買欲,相當數(shù)量的分紅險、萬能險、重大疾病險在退出前出現(xiàn)“回光返照”現(xiàn)象。一名急于購買重疾險的消費者說:“聽說漲幅最高達到20%,按交費期限20年來算,現(xiàn)在每年只需交5000元,如果漲了20%,每年要多交1000元。”
對于保險公司可能借機漲價的現(xiàn)象,保監(jiān)會相關負責人楊華柏16日在廣東某論壇上稱,新保險法的實施與保險產(chǎn)品漲價并無根本關系,保監(jiān)會禁止保險公司以新保險法的名義對產(chǎn)品進行提價。記者暗訪:
保險公司口風突變
昨天,記者以普通投保人的身份撥打了8家保險公司的客服熱線,并聯(lián)系了11名保險代理人進行暗訪。
當被問及“十一”后保險公司是否有漲價行動時,8家公司眾口一辭地回答:“沒有接到漲價通知,現(xiàn)在和‘十一’后購買壽險不會有明顯差異。”記者聯(lián)系的11名代理人分別來自不同的保險公司,他們大都表示:“沒有接到公司漲價的通知。”
顯然,保險公司口風的逆轉與保監(jiān)會之前的嚴正表態(tài)有很大關聯(lián)。某保險公司代理人王某的說辭還提供了口風轉變的另一個原因。他稱,在“漲價風”盛傳期間,他所在公司的“退市險”非常搶手,幾天投保數(shù)額就“高達6000萬元”,很多險種突擊銷售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
盡管如此,記者暗訪的保險代理人中,仍有兩名代理人暗示“價格會漲”,其中一名王姓代理人稱,按照以往的經(jīng)驗分析,費率一定會漲,“漲到3倍也不是沒有可能”;另一家保險公司代理人楊先生表示,公司“為回饋客戶,暫不漲價”,但是“年底費率會有調整,到時候會漲一些”。專家意見:
變相漲價消費者未必察覺
貝政明律師表示,新保險法可能會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但很多險種本身就存在不透明、費率過高之嫌,這次如果不漲價也能理解。
不僅如此,北京德潤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家輝稱,保險公司隨著新法的實施而傳出漲價風聲,可以看作是一種市場行為,目的是“制造噱頭”,吸引消費者購買產(chǎn)品。至于保險公司改變口風稱不漲價也不難理解,因為保險產(chǎn)品具有“高額利潤”,價格的可控空間很大。
李濱則表示,新保險法實施后,保險公司漲價是必然的,且漲幅不會小,因為目前保險公司不完全具備應對法律變換的能力。現(xiàn)在傳出的漲價風聲,是保險公司為下一步漲價采取的營銷手段。對于保險公司忽然轉變口風稱“十一”后不漲價的現(xiàn)象,李濱表示,保險品種的價格確定過程很復雜,“表面價格不漲不代表實際價格沒有變化”,保險公司可能會從保險責任、返還方式等其他手段上收回成本、獲取利潤,消費者很難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