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洋網(wǎng)-信息時報
發(fā)布時間:2013年08月26日
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不少持卡人很難向銀行討回損失。因此,近期有保險公司針對這種風險推出一款個人賬戶損失險,投保該險種的客戶一旦銀行卡被盜刷,憑相關資料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盜刷險的上市對中國銀行業(yè)而言是一個莫大諷刺,甚至是銀行為了逃責,與保險公司表演了一個忽悠客戶的“雙簧”戲。法律人士認為,盜刷險由持卡人買單,這等于將銀行保障儲戶資金安全的義務推到了儲戶身上,借記卡、信用卡存在的技術漏洞或潛在風險應由銀行自己買單。
盜刷險正式單獨上市
據(jù)悉,上述個人賬戶的損失險,可保障因被他人盜刷、復制,或被他人在柜面及ATM機盜取及轉賬導致的資金損失;甚至是不幸被脅迫,因個人賬號及密碼透露他人導致的資金損失。該險種拒賠的情況是,被保險人的親朋好友及被保險人授權的人員使用其個人資金賬戶或主動向他人透露個人賬戶及密碼導致的資金損失;被保險人的個人資金賬戶在向銀行掛失前48小時以外的損失,以及被保險人沒有遵循銀行卡或個人資金賬戶的使用條例導致的資金損失。
推出該險種的險企廣東分公司內(nèi)部人士告訴記者,這個險種是剛推出的,目前還沒有統(tǒng)計相關投保數(shù)據(jù)。不過,據(jù)北京媒體報道,該險種上市之后市場反應不錯,數(shù)天內(nèi)有上百個針對此險種的咨詢電話。
事實上,銀行卡“盜刷險”并不是首次出現(xiàn)。此前某銀行在今年初對一些貴賓贈送過一種“守護借記卡盜刷保障服務”,而上述險企也曾在一款家財險中搭配過銀行卡“盜刷險”。此外,泰康人壽的旅游保險中也曾附加過“信用卡保障”服務,但附加的“信用卡保障”期限有旅游的天數(shù)限制。
雖然銀行卡“盜刷險”面世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但此前市場反應比較冷淡。業(yè)內(nèi)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必須提供信用卡被盜刷證據(jù),以及其他相關資料,理賠困難手續(xù)復雜,其日后的前景不被看好。
“保費該誰出”惹爭議
據(jù)了解,銀行卡盜刷險的上市引起爭議。有分析人士認為,客戶在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銀行卡里的錢被人盜刷,顯然銀行難咎其責,理應給予客戶全額賠償。但銀行與保險公司表演了一個忽悠客戶的“雙簧”—推出一種所謂的“信用卡盜刷損失險”,讓客戶出資為自己的信用卡投保,等于是銀行出錯,由客戶埋單。在對外貿(mào)易經(jīng)濟大學保險學院王國軍教授看來,盜刷卡的責任劃分非常困難,不能單獨將責任歸咎于銀行,目前責任劃分不清晰,主要是相關法律不健全,盜刷險的應運而生倒是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廣州天穗律師事務所田麗絲律師告訴記者,盜刷險由持卡人買單,這等于將銀行保障儲戶資金安全的義務推到了儲戶身上。儲戶把錢存在銀行,與銀行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資金保管人,必須對儲戶的儲蓄資金安全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就銀行的借記卡、信用卡存在的技術漏洞或潛在風險,銀行應當為自己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