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4年05月14日
|
||
|
今年“五一”期間,香港游客金小標慕名來到大余縣梅關古驛道賞山奇、尋梅源、品關景,欣賞絢麗的自然風光,充分享受了古驛道厚重的文化魅力。今年以來,大余縣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9萬多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4.3億元。
這是一條“形勝、路奇、梅香、地靈”的唐宋古驛道,多個民族、多種文化在這里碰撞、交匯、相融;
這里曾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最為繁華的古驛道,每一個亭臺樓閣、每一塊青石碑文,它的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這就是贛州市大余縣的梅關古驛道,歲月給它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記憶。
經風雨見繁華 古驛道依舊在梅嶺佇立
公元前213年,秦朝在梅嶺開山道筑關口,設立橫浦關后,就有“通南越道”連通嶺南。從此,梅嶺古道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刻入在中國版圖上。那時的古道只是人們出城的一條通道。隨后,經過數(shù)次變遷,逐漸成為中原與嶺南連通的交通大動脈。
縱觀梅嶺古驛道(又名大庾嶺驛路)的成長史,三個重大事件推動了古驛道的發(fā)展與繁榮。
716年,古驛道迎來了第一次發(fā)展黃金期。唐玄宗李隆基頒旨內供奉(官職)張九齡開鑿修通梅嶺。張九齡督率贛粵兩省近萬民工,在“千里連峰匝,迂回出萬尋”的梅嶺披荊斬棘、跨河架橋、挖山鑿石。經過三年多時間施工,一條長百里、寬5米多,兩旁有茶亭、酒館、貨棧、驛站的驛道終于成功修通。它的修通成為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通衢,出現(xiàn)了“商賈如云,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的盛景。
宋嘉裕八年(1063年),古驛道又迎來了第二次發(fā)展黃金期。北宋南安知軍蔡挺與其兄廣東轉運使蔡抗決定全面重修梅嶺古驛道,組織大量的民工在梅嶺隘口建筑關樓,把青石及鵝卵石鋪砌在古驛道上,修復損壞的橋梁,種植了松樹梅樹在驛道兩旁,供行人休息。“南粵雄關”關樓名曰“梅關”,它雄跨贛粵兩省,界分江西廣東,關樓為兩層建筑,上層為樓閣,下層為驛路通道。因此,這里就有了“唐鑿路、宋立關”之說。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古驛道再迎來了第三次發(fā)展黃金期。南安府知府張弼采取“以工代賑”辦法,招募修路勞力,實施梅嶺古驛道全面整修工程。他采取“集父老,率工師”辦法,親臨現(xiàn)場督導,經過一年零二個月,終于再次把古驛道修繕一新。
一個山城小縣,如何能夠孕育出一條如此繁盛的古驛道呢?對梅嶺古驛道歷史有著多年研究的大余縣志辦主任鄧志喜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當時的大余,是江西廣東兩省的重要通衢,是連通中原與嶺南、連通長江水系的章江和珠江水系的湞江的交通大動脈,被譽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人文發(fā)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那時,北方的漕糧、鐵器、瓷器等物資通過水運,由長江運到贛江,溯章江而上運往大余梅嶺腳下,然后由挑夫挑過這條古驛道進入廣東省南雄市,然后由湞江、珠江運往海外。同樣,廣東的山貨及廣州一帶的海貨,則通過商販賈旅跨越梅嶺古驛道,再由此上船抵達贛州、南昌等外埠。那時的古驛道,商鋪云集、生意興隆,各地商家設會館在這里,迎來了它的繁榮。
名人名文 鑄造古驛道之靈魂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三國東吳大將陸凱奉命率軍前往海南途經梅嶺時,留下的一首《贈范曄》,據(jù)考證這是最早贊嘆梅嶺梅花的詩句,開創(chuàng)了梅嶺梅文化的先河。
梅嶺古驛道自古以梅花著稱于世。自西漢初年,梅嶺就開始種植梅樹,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南北氣候不同,梅嶺梅花出現(xiàn)了“南枝既落,北枝始開”奇景,尤其是寒冬臘月季節(jié),銀裝素裹、唯余茫茫;白梅開放,傲雪斗霜;紅梅展妍,清香四溢,點點飛紅,嬌艷迷人,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到梅嶺品梅賞梅,或借梅花抒情詠志,或折梅贈友寄托情思,留下了千余首詠梅詩篇。
打開千年古驛道的歷史,一個個名揚千秋的大師名號映入眼簾: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在大余設立道源學院講學,引來了贛粵乃至全國學者如云,最著名的學生就是程顥、程頤,古驛道成為大師迎送之地;理學大師朱熹為效法祖師、興學振院,在此尋求理學宗源,理學宗地名正言順;明代偉大戲曲家湯顯祖在前往廣東省徐聞縣任職時途經南安府(今大余),在游覽府衙后花園時,聆聽了府衙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和柳夢梅尋夢還魂傳奇的愛情故事后,大感興趣,并以此為藍本,創(chuàng)作出傳世之作《牡丹亭還魂記》,使大余走出了江西、走向了世界;湯顯祖構思創(chuàng)作千古絕唱《牡丹亭還魂記》時所居住的舊址遺跡至今還在;清朝年間,大余籍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西江四戴”名重一時。在水城孝友坊里,他們家里的“狀元府”、“開來堂”磚樓斷壁仍舊佇立。“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毅在梅嶺一帶堅持三年打游擊戰(zhàn)爭時期所寫下的《梅嶺三章》詩篇。梅嶺古驛道旁邊,陳毅隱蔽處遺址至今還在。
行走古驛道 好似穿越時空隧道
秦開通、唐鑿路、宋立關,梅關古驛道走過1800多年春秋,留下許多的傳說和故事。
過去的梅關,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遷客迎進古驛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貶官謫臣擁入嶺南之懷,把一波又一波中原的思想、技術、文化傳播到當時比較荒涼落后的南蠻遠地。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隨著交通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和水運退出歷史的舞臺,梅關古驛道作為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作用已經消失,古驛道曾經的盛世景象也成了過眼煙云。近年來,大余中心城區(qū)重點往東北方向發(fā)展,古驛道更加邊緣化。
雖然側畔的章江河水仍然日復一日地流動,湍急的水流沖刷著千年南安碼頭,但是再也見不到江河中的片片帆影。
盡管如此,繁華褪盡、喧鬧遠去的古道,依舊以淡定、從容、大度的姿態(tài),持久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引領他們體驗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在古驛道之中,梅花詩文化、牡丹亭文化、理學文化、丫山文化、鎢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傳承,鐵匠鋪、打秤鋪、金銀鋪等手工作坊生意依然火爆,湯皮店、黃元米果店、青梅煮酒店、青梅蜜餞店里的手工食品依舊飄蕩著悠悠余香。
昔日的點火臺早已隨風而去,黃塵古道無奈地湮沒于浩瀚的歷史中,也許若干年以后,梅關古驛道這些歷史遺跡會蕩然無存,但關于它的傳說還會輩輩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