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贛州網(wǎng)-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4年06月18日
|
||
|
||
|
寧都縣歷史悠久,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建縣。如今,走進這座有著古老歷史的縣城,依然能找到不少見證歷史痕跡的物件,而古井就是其一。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水井必不可少。連日來,記者走訪寧都縣城的街頭、老巷,尋找寧都古井的蹤跡。
“四角井”位于寧都縣城中心,小東門巷口,據(jù)說是當(dāng)?shù)貧v史最為悠久的井。這口井,井舷由一塊花崗巖雕琢成“口”字形,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井舷已深深地凹了下去。在這口井邊,還有一塊2001年立的碑記,上面記錄了這口古井的歷史。碑記上寫著,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寧都縣名為虔化,當(dāng)年由東門群眾建造一井,名為《迎旭門——四角井》。歷唐、宋、明、清,迄今一四零三年。如今,據(jù)這口井周邊的居民介紹說,因為井的位置周圍沒有落腳點了,井也就已經(jīng)基本沒有再使用,但是井里依然還是有水。
在寧都的南東巷里,也有口數(shù)百年的古井,老井井身的四周布滿了青苔,井口邊有被繩子勒出的一道道痕跡,井中清澈見底,水味甘洌,清澈甜美。記者輕輕捧起一掬水,涼意頃刻滲透全身。“這口井的水是冬暖夏涼。”在一旁洗衣服的劉女士介紹說,這口井水質(zhì)好,以前不僅周圍的居民用這水,原先有個醬油廠也是用這水?,F(xiàn)在周圍的居民洗衣洗菜都還是會用這水,甚至偶爾發(fā)生停水的情況,也有人將水消毒后飲用。
在寧都勝利西路,還有口處在街道中間的井,也正因為在路中間,引起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井在路中間不僅影響交通,留下安全隱患,還有礙城市形象。但井附近住的居民認為,還是有不少的人會從井中取水用。寧都縣城建局工作人員介紹,當(dāng)初在規(guī)劃建設(shè)勝利西路時,對是否要保留這口井,政府部門聽取了附近居民的意見。當(dāng)時,大多數(shù)居民反映這口井的水質(zhì)好,大家也習(xí)慣飲用井水,這口井便留了下來。為提醒司機、路人注意這口井,防止發(fā)生交通事故,交警部門在井周圍設(shè)置了警示標(biāo)志。
還有,復(fù)興街的古井,常常有人放些魚苗進去,既干凈了水又給古井增添了活力;大井巷的古井,住在井邊的阿姨為保護古井,“得罪”了不少街坊;李家巷的古井,隱藏在群屋里,不是本地人是很難找到的……寧都縣城的古井大概還有10余口,每一口都有它的故事,這也見證著城市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