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贛州網(wǎng)-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4年08月27日
|
||
|
||
|
□記者彭雪英 實(shí)習(xí)生劉書婷/文 記者李傳材/圖
一路綠色一路景。從贛州往興國方向行駛,在南塘鎮(zhèn)分路進(jìn)山,過田村約10公里,山重水復(fù)中,車子繞過滿坡青色,眼前便是古村掩隱、綠樹蒼翠。
一條清溪自東向西逶迤,如玉帶飄落于青山;一座村莊飛檐翹角、青磚黛瓦,如月牙橫臥于溪水。古村與山水,宛若一幅水墨畫。
這就是贛縣白鷺古村,它吐著芳草氣息,向記者走來……
站在村口清水塘邊,村中景致盡收眼前。面前的清水塘,四周楊柳依依,猶如聚寶盆;后面山,前面水,山如元寶,水呈月形;清水塘外的鷺溪河,蜿蜒曲折,流向樹林深處,消失在一片濃綠之中。
白鷺村位于贛縣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有“一腳踏三縣”之稱。這里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jīng)860多年的風(fēng)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2006年,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
歷史悠悠,白鷺村擁有了許多“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xué),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
白鷺村名的由來,很有些詩意。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贛縣地名志》載:宋紹興六年,鐘興由興國竹壩遷此建村。據(jù)譜載,鐘興夜夢白鷺,飛此棲息,遂以白鷺為名。 據(jù)說,白鷺村曾經(jīng)白鷺翻飛、百鳥嬉戲,可見村里的祖先很是愛護(hù)環(huán)境、敬重自然。
松林垂柳相伴,走在白鷺古村,似乎時間在倒流,于青磚綠樹間,能觸摸到歷史的脈動。
白鷺古民居沿著鷺溪呈月牙形分布,而且村里的4條主要街道,極似一個大的“豐”字。村中最大規(guī)模和最具特色的古宅要數(shù)“葆中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在中棟廳堂大天井中,兩株300多年樹齡的雌雄羅漢松令人稱奇,雌者樹枝千轉(zhuǎn)百回,裊裊婷婷;雄者挺拔偉立,威武雄壯。兩樹枝杈纏繞,難分難舍。
整個村子依山而建,再往上走,一座繡花樓映入眼簾?;ù懊髁粒跄_樓下一汪清水池塘,兩株數(shù)百年的桂花樹栽在兩旁。這里前瞻碧水疏桂,后枕青山綠樹,深閨藏嬌,好一處琴棋書畫、悠然自得的紅閣樓臺。在這個相對獨(dú)立的小院,還有鐵樹、桃樹、竹林等,四季芬芳、常年見綠。
村民愛青山、青山佑村民。利用鷺溪河直通贛江的便利,白鷺村的祖先經(jīng)營竹木,富甲一方,他們買田購山,尊理學(xué),重教育,興旺了幾十代人。僅明清兩朝就出秀才568人,文武舉人17人,知州知縣6人,知府2人。
白鷺村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作為全國十大古村之一,村民是如何保護(hù)這一方山水的呢?
“我們有發(fā)到每家每戶的村規(guī)民約和防火公約,村民不亂砍濫伐,連枯樹枝也不上山撿。”白鷺村委會治安主任鐘建平說。長久以來,村民都以古村自豪,也以保護(hù)村落的草木為自己的本分。
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村里一位老人想用村后山上的一棵楠樹為自己做棺木。但是,大多數(shù)村民反對,且明確表示,就算是天王老子,也別想動山上的樹木。后來,這位老人也意識到自己的不對,打消了這一念頭。
正是源于這種“對山林如生命”的珍愛,一直以來,白鷺村才古樹依依、林木蔥蔥。
如今,歷經(jīng)歲月,云卷云舒,白鷺村依然綠意流淌,它與這里生生不息的村民一起,正行走在綠色生態(tài)的發(fā)展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