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生機的水土,總會有年輕人的出彩。
如今在贛縣,有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90后”追夢人,他們扎根基層,砥礪前行,青春洋溢,在最平凡的崗位上揚帆人生。
懵懂青春,“另類”選擇
今年25歲的劉國鋒,2012年從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畢業(yè)后考錄了贛州選拔生,現(xiàn)在是贛縣沙地鎮(zhèn)政府的一名科員。
劉國鋒是萍鄉(xiāng)市蓮花縣人,在家里排行最小,從小就沒干過什么重活累活。但到了基層,鄉(xiāng)親的家事要管,鄰里的糾紛也要管,村里的大事更要管,身處異鄉(xiāng)的他還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劉國鋒不服輸,既然來了就要做好。通過3年的駐村工作,劉國鋒不僅學會了講客家話,還和鄉(xiāng)親們打成了一片。劉國鋒所駐的銀村村民一有事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踏實、勤奮、好學、懂事……這是大家對謝凱的評價。18歲,在這個懵懂的青春,本該享受美好的校園時光,謝凱卻比別人早一步踏入社會,成了贛縣南塘鎮(zhèn)政府的一名計生服務人員。
從贛州市農業(yè)職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在南塘鎮(zhèn)土生土長的謝凱又回到了故鄉(xiāng),不為別的,只因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擺一張桌子就是辦公室,鋪一張床就是臥室,謝凱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卻也樂在其中。
“我會用行動讓大家對‘90后’刮目相看。”25歲的鐘文華是贛縣長洛鄉(xiāng)的一名村干部,2014年9月1日是他上崗的第一天,他說:“周圍的人都說‘90后’是一群浮躁的青年,我想踏踏實實扎根基層,證明‘90后’也有一股韌勁。”
當時,鐘文華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去深圳工作,一個是去長洛鄉(xiāng)當一名村干部。他選擇了后者,他認為腳踩泥土,貼近農民,這樣的青春才有意義。
簡單的行囊,踏實的腳步
簡單的行囊,踏實的腳步,2012年9月的一天,曾祥洸來到了贛縣茅店鎮(zhèn)東田村。
東田村在國道旁邊,面積很大,基礎薄弱,年輕人少,邊遠的村組里不少人家還過著苦日子??吹竭@些,身為東田村村干部的曾祥洸有責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于是決定和村民合伙在坳高組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那一年,為規(guī)劃好基地,曾祥洸常常與村民們商量到很晚;為搭建牛棚引進牛苗,曾祥洸干脆就住進了村里。如今肉?;匕l(fā)展有了好勢頭,一些村民還主動上門向曾祥洸討教養(yǎng)牛方法和技巧,曾祥洸忙得不亦樂乎。
奮斗的路上,“90后”基層干部在農村大地上施展拳腳,書寫著自己的夢想。
迎著炎熱的夏日,農田里金黃的早稻等待著人們去收割。太陽下,贛縣大田鄉(xiāng)云洲村的村干部馬達祥正踩著打谷機,揮灑著喜悅的汗水。
25歲的馬達祥,戴著一副眼鏡,有一股書生氣。他常常騎著一輛摩托車就下了村,走家串戶拉家常,不但調解了村里兩大姓氏累積多年的矛盾,還造冊公布了村里的“好人好事榜”;幫助社背組和路逕組成功申報了水利工程,并在村委會建了合作社,資助村民買化肥、種子;還幫助留守兒童輔導功課……他說:“為村民辦事,很累很苦,但一走進村里,村里的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馬哥’,心里全是甜的。”
“2500元、5000元、7500元……”夜已深,劉國鋒面對著錯綜復雜的新農保賬目依舊焦頭爛額。
剛開始工作的那會,由于負責新農保的同事調離到其他鄉(xiāng)鎮(zhèn),這項工作落到了數(shù)學專業(yè)出身的劉國鋒頭上。沙地鎮(zhèn)21個村,1個居委會,240多個村組,近190萬元的賬目,別說是一個新人了,就是老同事也未必能校對得準確。但一想到這每一筆保費都是老表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有些人還指望著交上保費領取養(yǎng)老保險過日子,劉國鋒沒有停下手中的筆,一遍遍把各村的原始資料與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相比對,甚至一趟趟地跑去縣里稽核賬目,終于把新農保的賬做清楚了。
“基層就是缺少了這樣的專業(yè)人才,大學生既有文化,又有工作韌勁,相信他們一定能把農村建設得越來越好!”沙地鎮(zhèn)分管新農保的鎮(zhèn)領導說。
選擇了遠方,只顧風雨兼程
基層工作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你來農村豈不屈才?“90后”女孩韓麗金是贛縣儲潭鎮(zhèn)的選拔生,常常會因為這樣的問題迷茫。
2012年,韓麗金來到儲潭鎮(zhèn)負責信訪工作,總是要下村,面對最底層的群眾,突然感覺自己的同情心都用不過來了,總想為村民們辦好事。第二年參加征地拆遷,和村支書一起去老表家,老表都不太理她。村支書教導她說:“你們大學生知識很多,但基層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梢院屠媳砝页#私馊思业那闆r,老表才愿和你交流,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如今,韓麗金已經(jīng)在儲潭鎮(zhèn)待了3年,她說:“在基層工作,接觸到的事情是方方面面的,我學到了很多,每做好一件事都有成就感。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讓我越來越多地站在村民的角度想問題做事情。”
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謝凱,3年來,他一直保持著每天提前半小時來便民服務中心的習慣,打掃好大廳,整理好文件,準備迎接一天的工作。一次南塘鎮(zhèn)都口村村民鄧優(yōu)埌怒氣沖沖地跑到計生服務窗口詢問土坯房改造的事,一臉無辜的謝凱沒有生氣,趕緊給他倒了杯水,指引他到土坯房改造辦公室,幫他填好了各種表格,并將要復印材料清單寫在紙上。“他是心急才會這樣。我在這里,幫助他們是我的責任。”謝凱說。
陽光小伙鐘文華在大學期間是社團組織部副部長,在擔任長洛村村干部后,他發(fā)揮所長,和其他村干部們一起,幫助了村里的許多貧困老表。“能夠為家鄉(xiāng)人排憂,我覺得工作很有滿足感。”鐘文華說。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基層工作即使瑣碎辛苦,但鐘文華仍會堅持走下去。他還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鍛煉,他說:“基層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涉及的知識方方面面,也能讓年輕人收獲更寶貴的人生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