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章貢區(qū)正在啟動“暢游三江六岸”文化旅游工程,加緊“馬祖巖-七里-古城墻-八境臺-通天巖-儲潭”水上景觀帶建設(shè),著力打造贛州市中心城區(qū)一日游、多日游等精品線路。那么,這條水上景觀帶有哪些美景值得我們?nèi)タ茨兀?/div>
馬祖巖
馬祖巖位于贛州貢水東岸,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曾駐錫于此而得名。在宋代,馬祖巖就已成為贛州著名的游覽勝地了,特別是在每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來馬祖巖登高的游客可謂絡(luò)繹不絕。蘇軾、文天祥都云游過此處并賦有詩贊。明萬歷年間,僧人悟?qū)W和他的徒弟本慧在佛日峰建馬祖巖寺,歷史悠久。馬祖巖有宋代以來的石刻6處,現(xiàn)存4處,屬市級文物。
現(xiàn)馬祖巖已被開辟為森林公園,園內(nèi)林木郁郁蔥蔥,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是一個游覽的好去處。
七里
贛州城東部的貢江水面,清波漣漪,七條山腳一字排開,斜插江邊,分開七條水路,猶如七條“鯉魚”嬉戲搶水上行。“鯉魚”對岸,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贛南著名古鎮(zhèn)——七鯉鎮(zhèn)(又稱七里鎮(zhèn),今為七里村)。七里鎮(zhèn)距贛州城區(qū)約七華里,交通方便,與贛縣梅林交界。地勢北高南低,南部是沿江平地,北部屬丘陵地貌,面積約1.6平方公里。
今天的七里古鎮(zhèn)古榕遮天,風(fēng)景秀麗,是座悠閑寧靜的古鎮(zhèn)。往日的車水馬龍已經(jīng)逝去,剩下的是偶爾可見的稀疏卵石小路。只有在聊起穿行沿江數(shù)十座如山的古瓷窯堆時,從俯首可拾、斑斑砂磧的古瓷片上,才會透出千余年前,窯煙若霧,瓷賈如云,江西宋代四大名窯之一的七里鎮(zhèn)曾有過的輝煌。七里鎮(zhèn)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達(dá)5處,其中包括七里鎮(zhèn)古窯遺址,還有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萬壽宮、仙娘古廟和池家祠。
古城墻
贛州古城墻,始建于漢代,距今有二千年的歷史,現(xiàn)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建于北宋嘉祐年間,是江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墻,也是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北宋磚墻之一。城墻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墻、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
清晨漫步在古樸蜿蜒的城墻上,只見城外一江清流,遠(yuǎn)處山間田舍煙云飄渺,近處街坊鱗次櫛比,讓人感到猶如置身于一幅美麗的《清明上河圖》之中。從贛州市中心城區(qū)西津門出發(fā)登上古城墻,沿古城墻,你可以看到郁孤臺、蔣經(jīng)國舊居、八境臺、八境公園、龜角尾、古浮橋、壽量寺、文廟、皂兒巷、董府。
八境臺
八境臺建于北宋嘉祐年間,是贛州也是江西著名古跡之一,臺高三層,共27.8米,建于宋代古城墻之上,登臺可眺贛州八景,臺下章、貢二水匯入贛江,向北奔流,古榕成蔭,氣勢磅礴。臺下辟為八境公園,園內(nèi)綠樹蒼茫,碧水微蕩,樓亭對峙,清新幽靜,景色如畫。
八境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登上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余,所以取名為八境臺。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臺、白鵲樓、皂蓋樓、郁孤臺、馬祖巖、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觀發(fā)生變化,在八境臺上所見的八景是:三臺鼎峙、二水環(huán)流、玉巖夜月、寶蓋朝云、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
八境臺建成時,主持建造此臺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臺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zhí)K東坡按圖題詩。蘇東坡“觀此圖也,可以茫然而思,燦然而笑,然而嘆矣。乃作詩八首,題之于圖上”。蘇東坡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并序》《八境圖后序》,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組旅游勝境,為后世模仿,不失為中國旅游文化的一個里程碑。此后歷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禎、戴衢亨、郭沫若等都在八境臺題過詩。
通天巖
通天巖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風(fēng)景區(qū)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fēng)景區(qū)。多為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通天巖。該景區(qū)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通天巖風(fēng)景區(q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有國家二類保護(hù)植物3種,名貴樹木種類有81種,其他樹木種類有22種。比如羅漢松、大頭典竹、桂竹、圓柏、樟樹、菩提樹等。景區(qū)內(nèi)森林覆蓋面積為86%。
儲潭
“千里贛江第一鄉(xiāng)”——儲潭,地處贛江之濱,距贛州市區(qū)10公里,距贛縣縣城14公里,水陸交通便捷,總面積97.5平方公里。儲潭圩因靠儲山,臨贛江,處江灣岸邊,急轉(zhuǎn)江水回旋成渦,形成滌潭,沖成之物,回旋儲集潭中,故名儲潭。建于北宋嘉祐年間的八境臺,所見“八境”之一的“儲潭曉鏡”也因贛江流經(jīng)儲江,潭水清澈如鏡。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晉制史朱偉置儲君廟于此”,從此舟揖???,過往客商和四方信士,云集朝拜,漸成圩鎮(zhèn)。
儲潭以境內(nèi)贛江河灘的兇險而遠(yuǎn)近聞名,千里贛江從儲潭開始就步入水流湍急的十八灘。十八灘的兇險,讓過往船工旅客視為畏途。因此,但凡人們經(jīng)過十八灘,都必在儲潭碼頭上岸,到儲君廟燒香拜佛,祈求儲君保佑平安航行十八灘。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吟頌儲潭的詩篇。其中不乏蘇軾、孟浩然、袁枚、解縉等著名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名句。
境內(nèi)除有歷史悠久的儲君古廟外,還有遠(yuǎn)近聞名的紅廟、白廟、觀音庵、燕子巖等旅游勝地,史稱“先有天宮寺、后有贛州府”的白澗天宮寺址,正待開發(f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