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2月17日
年終獎的用法也許不僅僅是吃喝玩樂
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2010年的這一輪物價上漲,讓“中產”們有了切膚之痛。廣州市社情民意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廣東省城市居民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者成為對物價不滿的新輿論群體。記者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五名“中產”,為他們梳理一年中的一項開支,試圖勾勒中國大城市中“中產者”的虎年生活。他們言談中流露,過去的一年,開始覺得“價格”之事直接而沉重,與生活賽跑的感覺更為明顯。
車跑12000公里
花銷16000元
個案:吳先生,38歲,公司職員,有房有車
城市:北京
年度收支:夫妻倆稅后年收入18萬元,月開銷1萬元,年結余6萬元
年屆不惑的吳先生,在朋友開的一家外貿公司做高管,愛人是一名大學教師。結婚多年,享受二人世界,沒有要小孩。2010年,夫妻倆的工資跟2009年差不多,但他說每個月的開銷卻直線上漲,生活品質沒有“水漲船高”。
車子是他家每年一筆不小的開銷,去年只開了12000公里,雜七雜八的花銷就有16000多元。“去年北京汽油前后漲了兩次,現(xiàn)在已經到了每升7元1角多,記得2009年的時候,還只有6元多。”他年初買的一張充值卡,里面存了8000元,到年末的時候,只剩1000元了。
“我的車子是小排量的,只有1.2升,所以跑100來公里,只要7升多,但北京四環(huán)內交通堵得一塌糊涂,汽車只是簡單的代步工具,沒有急事的時候才用,否則都是擠公交。”除了油錢,車子保險費1300多元,除了必買的交強險800多元,還有一個第三者責任險,400多元。“因為車子比較舊,從去年開始沒有買盜搶險,省下了1000多塊。”
為了節(jié)省養(yǎng)車開支,他這輛已經有7年車齡的小車,已經很少享受到4S店維修保養(yǎng)的權利了,“除非是影響駕駛安全的關鍵問題,否則都是到汽配城維修,價格比4S店便宜三分之二。”就這樣,一年下來維修了6次,保養(yǎng)維修費也要3000元左右。
車船稅480元、年審費175元、停車費2000元、違章費400元、洗車費300元、其他雜費1000元,“好在北京的公路算全國修得特別好的,都算到市政里面了,不用動不動就交過路過橋費,加上2009年北京取消了養(yǎng)路費,去年我過路過橋費只有300元左右”。
“這樣算下來,我開車的成本1公里也要1元多,北京出租車1公里才2元,這車子成了個雞肋。”
“我的恩格爾系數(shù)是40%”
個案:周先生,30歲,公司職員,有房有車
城市:上海
年度收支:夫妻倆稅后年收入18萬元,月開銷約8000元,年結余8萬元
周先生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自己在一家培訓機構做一名小主管,愛人則在銀行,2010年收入未漲但尚算穩(wěn)定。結婚前家里給他買了房買了車,沒有購房、購車壓力,但他繼承了上海人的精打細算,發(fā)現(xiàn)2010年上海食品類價格漲了一成,“我家的食品支出比2009年增加了,我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恩格爾系數(shù)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用來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又增高了。”
沒有特殊情況,小兩口早飯、晚飯都是在家解決,自己下廚做飯,每天40元左右,一月就是1200元,中午兩人在外就餐,一個月兩人是1000元左右,每個月還要買一些零食800元。兩人每個月用在“吃”上的錢大約是3000元,一年下來要36000元。“平均差不多每個月用在伙食上的開銷,比2009年多了500元,一年下來多了6000元”。
夫妻倆一年內的其它開銷加起來則有:日常用品費用1000元,服裝費15000元,醫(yī)療費3000元,美容費3000元,教育、培訓費1000元,交通費10000元,度假費用3500元,紅白喜事和交際費8000元,電費、煤氣費、水費7500元,固定電話費500元,移動電話費3000元,書報費500元,郵費200元,互聯(lián)網費1000元,其它費用2000元。“加起來差不多花了60000元”。
“因為食品價格上漲,像水果、青菜都明顯貴了,這一塊的開支就得增加,而其它很多開銷都是剛性需要,如交通費之類無法消減,只好把娛樂、旅游費用消減,一年只去了上海周邊地區(qū)玩了幾回。”周先生說,自己粗略地計算了一下,去年他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起碼上漲了5個百分點,快到四成了,“這個數(shù)字比較高,人家美國的恩格爾系數(shù)只有20%”。
養(yǎng)個寶寶趕上供房
個案:王先生,38歲,公司職員,有房有車
城市:廣州
年度收支:夫妻倆稅后年收入23萬元,月開銷13000多元,結余7萬元
有房有車的王先生,夫妻倆年收入稅后有23萬元,生活富足,但自從前年年末添了一個寶寶,家庭開銷每個月起碼增加了3000元,直喊“養(yǎng)兒不易”。
寶寶吃的奶粉,一歲前是明治,滿一歲后是雅培,每月2.5罐,“沒有去正規(guī)商場買,而是在家附近的婦嬰店購買,價格是180元,比商場便宜了20-30元。”一年下來,光奶粉錢就要5400元。寶寶還要吃一些輔食,主要是家里自己做的,也買些面條、米糊、餅干、酸奶之類,每個月都得100多元,一年就要1200元。
小孩子的洗滌用品需要專用的,洗發(fā)水、沐浴液、液體香皂、護膚凡士林,價格在20-50元不等,一年下來花去了1200元。隨月齡變化,一年內奶嘴更換了4次,每個奶嘴25元,共計100元。衣褲,鞋帽,平均每個月100多元,這些一年加起來得3000元,“商場里兒童服裝都不打折,小孩子衣服很貴,而且寶寶的個子長得快,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
為了讓寶寶親近大自然,每個周末都會抽空帶他出去游玩,每次大概100元,一年下來得要5200元。“寶寶稍大一點后,給寶寶報了一個音樂早教班,一個月四次,每節(jié)課費用為100多元。平時偶爾也給寶寶買其他書籍和教材,一次幾十元,一年下來預計教育方面的投入就有2000元”。玩具主要是朋友送的多,但自己也要購買,一年下來花了400元。“寶寶很健康,平時偶爾感冒,醫(yī)療保健方面的開銷不多,一年500元。”
孩子是讓家里的老人帶,但去年春節(jié)的時候,老人回老家,一口氣請了兩個保姆,用了1個月,花了5000元。“后來請鐘點工,沒有寶寶之前,一個星期一次,現(xiàn)在增加到2天一次,每次50元,這項開銷就增加了6000多元。”
“一年下來寶寶的直接間接花費若干,花銷很大,都快趕上供房了。”
買個房 成了“奴”
個案:柳小姐,27歲,媒體,有房無車
城市:廣州
年度收支:個人稅后年收入7萬元,月開銷6000元,無結余
柳小姐2009年大學畢業(yè),從北方來到廣州工作。2010年,她決定買房。她的父母特別傳統(tǒng),覺得有房之后才算是在這個城市生根了,而她自己看著不斷上漲的房價,一狠心一咬牙,在廣州越秀區(qū)買了一套44平方米的二手房。“樓齡已經有20年了,一平方米還要15000多元,加起來總價是68萬元,稅費近4萬元。”
她工作一年大概存了5萬元,父母和親戚朋友湊了20萬元,付了首付,貸款43萬元。父母后來又湊了15000元,把房子簡單裝修了,添了簡單的家具。“買房后,別人看著我有房,覺得我松了一口氣,沒有購房壓力了,其實哪里知道我的苦衷。房貸每個月要還3200元,要還15年,想想我現(xiàn)在27歲,15年后,我都42歲了,不敢想!買房時首付、稅費,很大一部分是借的,也要還,老爸老媽雖說不用我管,可我也不能可勁兒揮霍,這么大了,責任還是要擔的。”
“雖然有時走在路上,會為自己擁有這個城市的一片屋檐而自豪,但背著房貸,一點生活品質都沒有了。”她覺得自己成了一個“房奴”,一月稅后收入6000元,刨除3200元的房貸,只剩下2800元可以用,水費、電費、燃氣費、電話費、網絡費等剛性開支,七七八八就要1000元,剩下1800元,“現(xiàn)在物價這么高,什么都漲,光吃飯就要一大半,買菜看到一斤茼蒿七塊錢,就不敢買。其他的娛樂、衣服開銷,基本就消減為零。”
明稅“暗稅”1.4萬
個案:孫小姐,28歲,會計,無房無車
城市:深圳
年度收支:個人稅后年收入9萬元,月開銷4000元,年結余4萬元
大學和研究生階段都是學財稅的孫小姐,2008年到深圳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我對自己一月、一年要交多少稅,并沒什么清晰的概念。但我一看工資條,就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個納稅人。”
每月固定工資加上加班費和差補收入大約10000元,除去個人需要繳納的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保險和公積金共1830元,每月個人所得稅859元,拿到手僅為7311多元。一年下來,光工資單上顯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就有10308元。
學財稅出身的她告訴記者,這只是個人繳納的看得見的稅,其實還有一部分看不見的、間接繳納的稅。她舉例道:她與別人合租了一套房子,平攤后月租要1500元,房東開發(fā)票,當中含有5.5%的營業(yè)稅,一個月就有82.5元;她一般都在外面吃快餐,每個月要1200元左右,包含了大約66元的營業(yè)稅;每個月都要購置250元左右的護膚品,高檔化妝品的消費稅為30%,也就是每個月交稅75元;每個月購買將近100元的書籍,使用100元左右的水、煤氣,按照13%的增值稅率計算,交稅26元。加上去年買衣服前前后后花了4000元左右,包含17%稅率的增值稅680元。“粗略估計一下,光這幾項一年間接繳的稅有3600多元。”兩項一相加,這些稅一年要繳約14000元,占到每年工資收入的一成還要多。
-記者手記
中產者:看上去很美
你是中產者嗎?記者問這些月收入近萬或過萬的白領們,他們居然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是。”
按照社會學通常的定義,職業(yè)是衡量中產的最重要標準,只要是事業(yè)單位職工、公務員、企業(yè)技術人員、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往往就納入中產群體。而中國的現(xiàn)實卻是,諸多中產并不認同自己的中產者身份。為什么呢?
在中產者自身看來,所謂中產不僅要有房有車有存款,還要有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F(xiàn)實卻是“即便我們有中產的收入,也沒法過上具有中產氣質的生活。”記者的一位朋友,與記者聊起這個話題時,感慨萬千,“我們得考慮養(yǎng)老、得考慮奉養(yǎng)老人,還得考慮撫養(yǎng)小孩,教育、醫(yī)療、房子等需要考慮的問題一大堆。如果無風無浪、平平安安,生活品質還算有保障,但這種生活猶如看上去很美的瓷器,稍有風吹雨打,就可能被打碎。”
他覺得中產者是在不停地與生活賽跑,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