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青年報
發(fā)布時間:2010年11月18日
米光華 圖片來源:上海青年報
米光華寄語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
做任何事,吃苦耐勞很重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成功和失敗之間,往往就差一口氣,往往這個時候屏住了,也就成功了。
成功之后,產(chǎn)生暫時性的驕傲是很正常的,但要能夠戰(zhàn)勝這種驕傲,懂得居安思危。
創(chuàng)業(yè)需要一個好的氛圍,要找到好的人、好的環(huán)境,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會很有好處。
在作出“創(chuàng)業(yè)”這個決定的時候,有的人是出于對成功的渴望,或者對財富的追求;有的人是隨著在某個領域的積累日漸深厚而水到渠成;還有的人是破釜沉舟,因為除了“自己當老板”之外已經(jīng)別無選擇。
但對閘北區(qū)青聯(lián)常委、上海麥盛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米光華來說,他從未作出決定——“創(chuàng)業(yè)”,而是命運替他作出的這個決定。
17歲那年的一次家庭會議上,三個哥哥商議好一起從務工轉(zhuǎn)到自己經(jīng)商。當懵懂的米光華跟著哥哥們開始學做生意的那一刻,他全然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走向了新的一頁。
本版撰文記者 吳華 本報記者 馬駿 攝
家中老幺“出師”
獨當一面進軍餐飲
1995年5月18日,在上海最鬧猛的商業(yè)中心——徐家匯,一家建筑裝飾材料店開張了。老板是個19歲的小伙子,白白凈凈,斯斯文文的,看上去不像個生意人,倒像個大學生。這個未及弱冠的年輕老板就是米光華。
米氏企業(yè)四兄弟是支援內(nèi)地建設老一輩上海人的后裔。1993年,四弟米光華最后一個回到上海,開始跟隨哥哥經(jīng)營裝飾材料生意。
在跟著哥哥做了兩年之后,徐家匯的這家店鋪正式交由四弟獨立經(jīng)營,標志著米光華這個米家最小的弟弟“出師”了,開始了自己獨當一面的經(jīng)營生涯。
如果說當年進入商場打拼,是米光華年少時的懵懂決定;那么隨后改投餐飲行業(yè),則完全是一個偶然。
1999年,米光華獨立經(jīng)營的店面租約到期,房東收回了房子,改做飯店。作為自己“長大成人”的一個見證,米光華對這家店有著特殊的感情。不久之后,當他看到這家飯店經(jīng)營不善,房東準備將店盤掉的消息之后,和幾個哥哥商量決定:把這家店盤下來!
于是,1999年12月,米家兄弟買下這家飯店,米光華自己設計了飯店的布局圖紙,正式進軍餐飲業(yè)。
盤下“資深淡鋪”
打理成“人氣旺鋪”
從裝飾材料到餐飲飯店,隔行如隔山。但跨過這座山,就是另外一片天地。
剛開始,“不懂行”的米光華沒少吃苦頭,用他的話來說:“一個領班也能糊弄你”。好在這家店不大,只有兩三百個平方米的面積。米光華一邊做,一邊熟悉這個行業(yè),一邊摸索管理經(jīng)驗。
到2002年,米家兄弟決定開出連鎖的“麥盛莉酒樓”時,米光華已經(jīng)對餐飲這個行業(yè)“入門”了。從人員管理、廚房管理到了解周邊客戶的消費情況、了解競爭對手的定位,從而制定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等,米光華和哥哥做了大量功課,也形成了清晰的發(fā)展策略。
在全市城郊接合部考察了一大圈之后,他們最終選定了位于閘北區(qū)陽曲路的一處門店。這個一千多平米的門面樓是當?shù)赜忻?ldquo;困難戶”,在米光華接手之前,已經(jīng)掛過四塊招牌,換了五個老板,都因為生意冷清而關張大吉了。
但米光華硬是把這個頑固不化的“資深淡鋪”打理成了一塊人氣大熱的風水寶地。
為了吸引周邊的回頭客,米光華打營銷牌,接連推出消費積分、消費抽獎、水果自助吧、甜點咖啡免費等活動。“麥盛莉”,很快就成了這條美食街上人氣最火的飯店之一。
受挫“吃蘿卜干”
跨越人生第一道坎
2006年,對米光華來說非常重要。這一年,他30歲了。
從年少時便跟著哥哥們征戰(zhàn)商場,在兄長的庇護和幫助下,米光華一路走來都非常順利。他當然明白并感激兄長的好意,但在內(nèi)心深處,長大的少年已不再滿足于躲在樹蔭下,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為家族撐起一片天。
于是,在30歲時,米光華第一次不顧兄長們的一致反對而堅持自己的意見:投資臨港新城店。
這個決策后來被證明為一個巨大的失誤。由于種種原因,臨港新城店發(fā)展滯緩,這次投資給麥盛莉帶來了人力、財力、精力等方面的重大損失,甚至影響到了麥盛莉在全市的擴張步伐。
幾個哥哥沒有責怪米光華。在他們看來,成長的過程中總歸要吃點“蘿卜干”,只不過這個“蘿卜干”稍微大了點。但這個“蘿卜干”和兄長們的包容也讓米光華飛快地成熟起來。他考慮問題更加理性與深入,他不斷地學習充電,不斷提出新的創(chuàng)意。他在北大餐飲管理總裁研修班學習兩年半,還是美國美聯(lián)大學的在讀博士。
“不剩飯”能拿獎
創(chuàng)意經(jīng)營青出于藍
摔了跟頭的米光華沒有因此變得畏首畏尾。除了決策時會更加全面考慮之外,他的創(chuàng)意仍然層出不窮。
米光華借鑒北京上課時學的“節(jié)儉有獎”案例,鼓勵顧客合理點菜,吃完所點飯菜的顧客可以獲得飯店提供的禮品。
2009年暑期,麥盛莉又推出“左鄰右舍、回饋社會”活動,暑假50天內(nèi)15歲以下學生憑學生證免費領取4菜1湯的套餐,為當?shù)氐碾p職工家庭的孩子就餐排憂解難,暑假期間累計送出1000多份套餐。
2002年至今的每一個重陽節(jié),麥盛莉人總是10桌至15桌的排開,邀請轄區(qū)內(nèi)的老人們來做客,品嘗他們的美味佳肴。
這些公益性的活動無疑在當?shù)貥淞⑵鹆他準⒗虻暮每诒?,招徠了大量的回頭客。如今,麥盛莉保持著大約每一年半到兩年即開出一家分店的發(fā)展速度。此外,米氏兄弟還決定未來加大在餐飲行業(yè)的投資力度,針對市中心的消費群體,在麥盛莉之外拓展一個新的品牌。
作為最小的弟弟,米光華非常自豪,因為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的商業(yè)經(jīng)驗、判斷能力和決策水平已經(jīng)趕超三位兄長,他已經(jīng)如兄長們一樣,承擔起對這個家族集團的一份無可替代的職責。
老板看員工臉色
人性化管理重責任
19歲開始做“老板”,米光華身上全無一點傲氣。
記者剛在他辦公室的沙發(fā)上坐定,準備開始采訪,米光華就建議:“要么我們到會客室去吧?我看你趴在茶幾上記錄好像不方便。”
對剛剛見面的記者尚且如此,對自己手下的員工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從未給人打過一天工的老總,甚至曾經(jīng)因為擔心員工對薪水的態(tài)度,而在每個月發(fā)好薪水后特別留意看員工的臉色。“大概持續(xù)了個五六年吧”,米光華笑著告訴記者。
不再簡單地“看員工臉色”之后,他開始更加系統(tǒng)地關心員工的幸福指數(shù)提升。麥盛莉的人力資源部總是事無巨細,像安排自己的親戚一樣,讓新來的員工理解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huán)境;凡是公司員工父母過生日,麥盛莉都會將一份300元或500元不等的現(xiàn)金以子女的名義寄回家中;對于有發(fā)展愿望的員工,公司則努力為其提供一份職業(yè)提升的愿景。
這個年輕的管理者正在努力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企業(yè)和團隊。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肩上,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家族的責任,而且是對自己的團隊,對企業(yè)的消費者和更廣闊的社會的責任。
【記者手記】
大俠
行走江湖,大俠也有不同的類型。
有的獨來獨往,比如楊過,比如肖峰,比如令狐沖。
有的組合出現(xiàn),比如玄真七子,比如梁山好漢,比如四大天王。
有的則更加靈活,分則如擎天柱、大黃蜂、鋼鎖,合則成為大力神。
米氏兄弟就是這種可分可合、靈活機動的團隊模式。他們互為后盾,又各自形成尖兵。
哪怕是米光華最意氣用事的那次決策,出發(fā)點也不是為了打破這個團隊模式,而是希望回報和提升這個團隊模式。而團隊對這次失誤也以廣闊的胸懷加以包容。
合力就是這樣形成。
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即使沒有這樣的“親兄弟”,本報以前報道過的吉祥餛飩幾位創(chuàng)始人的故事也證明:組團創(chuàng)業(yè)也一樣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