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網
發(fā)布時間:2011年02月10日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李翔 91歲的丹尼爾·貝爾于1月25日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他曾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代表著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人類智力的高峰。
他在1960年出版《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宣稱曾經驅動全球政治運動風潮的意識形態(tài)已經不再能扮演驅動力的角色,此時距離共產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衰敗還有將近30年。1973年丹尼爾·貝爾出版了《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在這本書中貝爾提出了后來廣為流傳的“后工業(yè)社會”的概念。在1976年版的前言中,貝爾說:“我反對把出現(xiàn)的這些特征試圖標定為‘服務業(yè)社會’或‘信息社會’或‘知識社會’,即使這些要素都在,因為這種名稱是片面的,也許是為了追求時尚而加以曲解。”事實證明貝爾這種前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的劃分是最為穩(wěn)妥而且時至今日仍不過時的對人類社會的理解。1967年時,他預測了互聯(lián)網的興起,他在那時寫道:“我們可能將會看到一個全國性的計算機聯(lián)網系統(tǒng),人們在家中或辦公室中登錄這個巨大的計算機網絡,提供和獲取信息服務、購物和消費,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行為。”
他最著名的三本書應是 《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其中《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和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曾經入選《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評選的二戰(zhàn)后全球最重要的一百本圖書?!顿Y本主義文化矛盾》想要揭示的是美國資本主義內在的緊張,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所宣揚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文化基礎、崇尚努力工作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新教倫理和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所興起的消費文化與享樂主義之間的矛盾,“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作為社會事實,早已被侵蝕蛀空了……與其說它是現(xiàn)實的行為規(guī)范,不如說是道德家用來勸世喻人,或是社會學家用來編織神話的材料。事實上,正是資產階級經濟體系釀成了傳統(tǒng)資產階級價值體系的崩潰。”《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則被公認為是未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它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趨勢》一樣,引領了未來學的風潮,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激起巨大反響。
我所羅列的這些驚人的智力成果,還僅僅是丹尼爾·貝爾所獲得的眾多智力成就中最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那些。在丹尼爾·貝爾活躍的年代,人們還信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分子,人們相信智力活動并沒有固定的疆界,知識分子們習慣于在學院和大眾之間自由切換,也習慣于將自己的視野擴大至多個領域,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個專門的學科。丹尼爾·貝爾的興趣領域就包括社會主義在美國的失敗、當代文化的焦慮、資本主義從工業(yè)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變以及有組織犯罪的組織模式變化等。他曾經是《財富》雜志的一名編輯——同樣興趣廣泛的百科全書式的彼得·德魯克也曾經供職于《財富》,后來(1965年)和他在紐約城市學院的同學埃爾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成立了一本小眾的知識分子雜志《公眾利益》。2005年《公眾利益》雜志??瘯r,《紐約時報》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寫道,還從沒有一本雜志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國內政治。由于《公眾利益》雜志眾所周知的保守主義立場,很多人將丹尼爾·貝爾視為一名保守派,但是丹尼爾·貝爾更樂于這樣描述自己,他稱自己是“一個經濟上的社會主義者,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
我們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位能夠在嚴肅的著作中靈活地引用??思{、康拉德、尼采、霍布斯、馬克思和《圣經》的學者——這會被認為僅僅是一名專欄作家的輕佻舉動;看不到興趣如此廣泛同時又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的學者,能夠同時在大眾和學員中獲得巨大認可;看不到一個積極投身社會傳播和媒體,試圖影響國內政治的知識分子。告別丹尼爾·貝爾的同時,我們告別的是一種深刻和廣博的傳統(tǒng)。我們早已迎來了這個時代,我們以為偏狹即是深刻,把廣博視為淺薄,同時又把每日的淺薄錯當作智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