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2月啟動第一次商業(yè)車險改革工作以來,車險市場迎來可喜局面。6月9日,保監(jiān)會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發(fā)布了《關于商業(yè)車險費率調整及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二次商車費改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
為進一步釋放商業(yè)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紅利,保監(jiān)會決定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自主定價權,下調商業(yè)車險費率浮動系數下限,通過市場化手段降低商業(yè)車險費率水平,減輕消費者保費負擔。
改革效果顯著
據保監(jiān)會財產保險監(jiān)管部主任劉峰介紹,前期商業(yè)費改在2015年2月啟動,2016年6月商業(yè)車險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商業(yè)車險改革全面實施近一年來,車險市場穩(wěn)中向好,行業(yè)經營管理能力有所提升,車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得到增強。前一階段改革試點工作完成后,大部分地區(qū)駕駛習慣良好的低風險車主享受商業(yè)車險最低折扣率已由改革前的0.7下調到0.4335。
劉峰回顧了第一次商車費改的歷史進程,從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商業(yè)車險改革分三個批次在全國陸續(xù)實施。改革內容主要包括:一方面,修訂商業(yè)車險示范條款。新條款簡化了理賠流程,增加車損險代位追償等約定,強化保險公司的說明義務,減少后期理賠爭議與訴訟糾紛。
另一方面,完善商業(yè)車險定價方式。實現車型定價,將車損險保費由原來單一的保額或新車購置價決定轉變?yōu)榫C合考慮某一車型的車輛價值、安全性和維修經濟性等多種風險因素確定,解決了困擾社會公眾多年的“高保低賠”問題,促進了汽車安全性和易維修性的提高。
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費率正逐漸向市場化方向調整,整體上保費收入表現出增長態(tài)勢,賠付率也有所下降,而且在市場化的過程當中,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滿意度也有所提升,總體上,車險市場呈現向好趨勢。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車險保費收入為6834.55億元,同比增長10.25%(營改增口徑還原后為14.68%)。商車改革首批試點啟動以后,行業(yè)車險承保扭虧為盈,2015、2016年全國車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9.38%和99.07%,較改革前的2013年(100.80%)、2014年(100.25%)有所下降。
劉峰指出,本次下調商業(yè)車險費率浮動系數下限后,根據前期行業(yè)測算,最低折扣率將進一步下調至0.3825,部分地區(qū)低至0.3375。(即具有良好駕駛習慣的安全記錄車主在一家經營穩(wěn)健的保險公司投保,保費可能下浮20%左右)。
自主定價激活市場
不難發(fā)現,商車費改的最大意義在于允許保險公司通過“自主渠道費率調整系數”和“自主核保費率調整系數”獲得部分自主定價權。
《通知》顯示,在全國范圍內擴大保險公司自主費率調整系數的下浮空間,并在費用率特別高的地區(qū)進一步擴大其下浮空間。在目前全國范圍內自主核保、自主渠道系數浮動區(qū)間分別為0.85-1.15,深圳地區(qū)為0.75-1.25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后自主渠道系數下限下調到0.70-0.75,自主核保系數下調到0.70-0.85。
同時,本次改革在綜合考慮各地車險市場現狀等因素因地施策,具體來看各地方案如下:一是在北京等26個地區(qū),將自主渠道系數浮動下限從0.85下調到0.75,自主核保系數保持不變,浮動下限仍為0.85;二是在天津等8個地區(qū),將自主渠道系數和自主核保系數浮動下限均從0.85下調到0.75;三是在河南保監(jiān)局轄區(qū),將自主渠道系數浮動下限從0.85下調到0.75,自主核保系數浮動下限從0.85下調到0.80;四是在深圳保監(jiān)局轄區(qū),將自主渠道系數和自主核保系數浮動下限均從0.75下調到0.70。
朱銘來指出,進一步放松定價權,可以讓企業(yè)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損失經驗來確定相應的費率,把費率和風險因子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一種獎優(yōu)懲劣的制度。另外,在商車費改的過程中,可以鼓勵一些險企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不同的需要。
保監(jiān)會為何會逐步下放自主定價權呢?在朱銘來看來,這是保監(jiān)會從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結果。
朱銘來指出,車險在整個財產險業(yè)務當中占據了大概七成左右的比重,是一種核心產品。在過去嚴格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下,價格由行業(yè)協會統一定價,消費者沒有服務的體驗,每一個人的產品條款、保障內容、理賠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這種數據的缺乏和產品設計的單一,導致駕駛的特征和風險的大小無法體現出來。所以,在過去傳統的環(huán)境下,產品定價是不太公平的。也就是說,低風險的人給高風險的人做了補貼,這樣既不利于市場的長期發(fā)展,也不利于風險管理。
“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我們逐漸意識到個體的風險程度是有差異的,按照保險的邏輯來說,由于每一位駕駛員都有各自的駕駛特點,只有每個人的費率各不相同,才能稱之為公平定價、合理定價。”朱銘來說道。
“這次商車費改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市場的風險來區(qū)別定價,放松了過去定價的統一性,通過定價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讓消費者逐漸養(yǎng)成安全駕駛、謹慎駕駛的習慣。同時,自主定價權也提高了保險公司開發(fā)新產品的積極性,讓市場更健康更活躍。”朱銘來進一步說明。
剛剛辦理完車險的李女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希望車險產品能夠更加多樣化和差異化。“比如,近期有保險公司推出專門就長假期間外出駕駛的一些特殊保障就很實用。另外,目前4S店的保修期只有一年,今后是不是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來延長保修期,讓汽車延保更加靈活。”
對此,朱銘來表示,一些創(chuàng)新型險種的加入,強調了產品的差異性,可以使保障的內容更全面,并且取得定價的優(yōu)勢。“之前的車險市場更多地是一種中介渠道的競爭,不是產品質量的角逐,此次商車費改相當于放開了更大的定價空間,讓更多的產品設計能夠出現在市場上。”
中小險企機遇挑戰(zhàn)并存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商車費改還增加了中小險企的市場份額。據劉峰透露,車險市場集中度已經有所下降。2016年車險規(guī)模前三、前五、前十位的保險公司合計市場份額已分別下降0.28、0.57和0.39個百分點。
截至2016年底,國內財險公司共有82家。更多的財險公司人士表示,隨著車險費改自主定價部分調整幅度再度放開,未來行業(yè)競爭壓力將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舊體制對中小險企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行業(yè)協會統一定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競爭。即使大型險企有一些好的服務和產品設計,也不見得能夠發(fā)揮出優(yōu)勢。而現在費率市場化以后,中小險企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還是從理賠經驗數據的積累、人員的配置等很多方面,中小險企都比不上大型險企,未來可能會有一些中小險企在短期之內舉步維艱。”朱銘來說道。
對此,劉峰表示,中小險企經營困難現象在過去、現在、將來都將存在,中小險企經營困難并不是商車改革之果。保險市場在金融領域中是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新進險企若想獲得發(fā)展空間必將付出努力,比如資本金、技術、人才。商車改革是市場化改革,無論是大公司還是中小公司,市場面前一律平等。而從市場經營來看,近兩年大公司車險業(yè)務經營比較困難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反而中小險企也有在市場競爭中找準定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代表。
針對中小險企目前的處境,朱銘來認為,中小險企一定要加大產品研發(fā)的能力和力度,重點是要做出特色化的產品,與大型險企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比如,一些專業(yè)的汽車險公司,本身具備一些天然優(yōu)勢,因為很多車型就是公司股東生產出來的,對于這些汽車的質量、碰撞、事故發(fā)生率等細節(jié)要比人保更加清楚,但是很多這種中小險企沒有就車險相關產業(yè)鏈的服務、風險做出系統分析,只是一味跟從大公司的腳步,從而忽視了根據特殊人群、特殊車種做出有針對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yè)還應該改變過去過度依賴4S店的營銷渠道,因為大型險企的營銷渠道已經相對固定,人員配置也相對穩(wěn)定,中小企業(yè)若想降低成本,就應該逐漸配合互聯網進行一些資源的共享。比如,一家小型險企到任何一個新城市去開展業(yè)務,必然要設置分支機構,隨之要進行人員配置,這無疑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未來可以把理賠人員的培養(yǎng)委托給保險經紀公司,經紀公司再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調遣理賠人員,這樣無形中減少了中小險企的初始成本,為中小險企爭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目前這種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已經逐漸呈現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