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英雄頻出背后的奧秘
來源:中國贛州網(wǎng)-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7年10月13日
10月6日,于都縣葛坳鄉(xiāng)三溪村青年肖福明勇救落水小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其英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眾多社會愛心人士紛紛自發(fā)捐款并上門慰問遇難英雄肖福明的家屬,于都縣各單位掀起了學(xué)習(xí)肖福明英雄事跡的熱潮。
類似于肖福明這樣舍身救人不幸犧牲的英雄,近幾年來,在于都涌現(xiàn)出了十幾位。
2006年7月,該縣務(wù)工青年劉久榮在廣東東莞勇救落水兒童英勇獻身;2007年10月,于都籍青年張榮華,作為深圳市公安局坑梓派出所巡防員,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不幸中刀仍然緊追300多米,與其他隊員一起奮力制服歹徒,終因傷情嚴重而光榮殉職;2011年6月,該縣返鄉(xiāng)務(wù)工青年郭親福,為救落水兒童,獻出了自己18歲的寶貴生命;2015年1月,該縣的孫政云跳入冰冷的貢江勇救落水者再也沒有上來;2016年3月,該縣利村鄉(xiāng)退休教師王來福,勇救落水鄰居,不幸被洶涌的山洪水沖走,離開了人世……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有農(nóng)民,有教師,有巡防員,雖然他們身份不同,年齡不一,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英雄。
為何于都英雄頻出?10月12日,記者去了解這背后的奧秘。
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1934年10月,中央機關(guān)、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jié)于都,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了幫助紅軍渡河,沿岸百姓拿出家里的門板、木料,甚至有老人把自己預(yù)備的棺材板都送來了……當時周恩來曾動情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于都紅色故事代代傳頌,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近年來,該縣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陣地,以豐富的革命故事、史料、文化藝術(shù)作品為教材,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該縣規(guī)定,每年的清明節(jié)為革命傳統(tǒng)日,每年的10月為愛國主義教育月,新生入學(xué)、新兵入伍以及入隊、入團、入黨,都必須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好紅色教育第一課。
同時,該縣還推出了向革命烈士獻一次鮮花、在長征出發(fā)地紀念碑下重溫一次誓詞、聽一場革命傳統(tǒng)報告、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或電視劇、過一次專題組織生活的“五個一”專項服務(wù)。各單位、各級黨組織分期分批組織黨員干部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xué)習(xí),組織新老黨員開展入黨宣誓和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開展以革命歷史知識教育為主題的競賽、征文、演講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使命感。同時,該縣特別注重和提升網(wǎng)上的宣傳效應(yīng),對典型的事例及時報道和進行評論,以典型引路,傳遞正能量,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
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該縣善待英雄,從2014年起就為全縣人民投保民生保險,為見義勇為等先進人物提供風(fēng)險保障。
于都英雄頻出,不是偶然。這里的人們血液里充滿著“紅色基因”,頭腦里時常吹著“紅色教育”之風(fēng)。于都縣委、縣政府出臺相關(guān)政策善待英雄,讓英雄無后顧之憂,極大地調(diào)動了公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正因為有良好的培育和造就的大環(huán)境,于都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見義勇為者不斷涌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