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余南安羅漢舞表演。特約記者賴莉 攝 |
|
|
客家手獅舞表演。吳波 攝 |
|
|
旁牌舞表演。記者謝東琳 攝 |
|
|
南安客家燈彩表演。吳波 攝 |
|
□吳波 特約記者賴莉 記者鐘李榮
大余縣位于江西西南部,古稱南安。截至2017年底,該縣的傳統(tǒng)舞蹈《大余南安羅漢舞》、軍事類舞蹈《大余旁牌舞》、傳統(tǒng)技藝《大余南安板鴨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統(tǒng)美術《大余核微雕技藝》,傳統(tǒng)音樂《大余吉村年歌》5個項目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大余南安羅漢舞》《大余旁牌舞》《大余南安板鴨傳統(tǒng)制作技藝》《大余核微雕技藝》《大余吉村年歌》和《湯顯祖〈牡丹亭〉故事原型》6個項目列入市級保護名錄;傳統(tǒng)舞蹈《小雙獅舞》、傳統(tǒng)體育《肖家拳》等17個項目列入縣級保護名錄。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近年來,大余縣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搶救工作,本著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切實抓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和申報工作,通過普查,基本摸清了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延續(xù)、發(fā)展、分布和保存現(xiàn)狀等情況,建立了大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據(jù)檔案,并對搜集與征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進行陳列、展示、研究和管理,推動了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A 走出“深閨”——領略非遺獨特魅力
2017年10月4日,“夢回南安”大余縣2017中秋文藝晚會在該縣牡丹亭文化園舉辦,中央電視臺《傳奇中國節(jié)》用8分鐘時間直播大余中秋主題游園活動,收視人口逾5億,海外觀眾達3400萬?;顒悠陂g,主辦方組織策劃將具有代表大余傳統(tǒng)特色的民間習俗,如南安羅漢舞、客家燈彩、客家山歌、香火龍、拉磨石等傳統(tǒng)節(jié)目和湯顯祖的千古絕唱《牡丹亭》折子戲再現(xiàn)舞臺。同時,展示了客家傳統(tǒng)食品——畫燙皮、打月餅、釀米酒、臘板鴨等時令食品,令人垂涎欲滴。
非遺傳承離不開群眾的參與。獨特的民俗文化已延續(xù)發(fā)展成為大余人民心中的一種情愫,世代連綿不絕,更吸引著越來越多游人紛至沓來。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一天,大余縣文化館都會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社區(qū)、廣場,通過展覽、體驗等形式向市民展示大余非遺文化的魅力。此外,大余縣每年都會舉辦多場“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特色課堂、文藝匯演、圖文展示以及有獎問答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大余縣文化遺產項目情況和工作成果,從娃娃抓起,讓他們近距離領略大余縣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傳統(tǒng)文化扎根基層。
非遺走出“深閨”,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也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廣泛的普及與傳承。近年來,大余縣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先后成立了“大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工程專家小組委員會”和“大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為非遺保護工作的經?;⒁?guī)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條件。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該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大余縣財政預算,每年財政撥付專項經費用于非遺普查。
B 搭建平臺——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
時而靜如處子、氣沉丹田,時而動如脫兔、剛勁有力。日前,在大余縣梅關中學大余旁牌舞傳習基地,十幾名學生正在表演大余旁牌舞,模仿古代兩軍對壘破陣的戰(zhàn)斗過程。
旁牌其實就是盾,《后漢書·袁紹傳》“蒙盾而行”注:“盾,今之旁牌也。”旁牌舞在大余縣吉村鎮(zhèn)康屋宗族中世代相傳,歷時四百多年,目前已傳至二十二代傳人。每年的中秋、春節(jié),康氏族人都會聚集一起,隆重地舉行旁牌舞表演,春節(jié)期間的正月初三至十五,還會應邀到鄰村和鄰鄉(xiāng)進行巡回表演。
“我特別喜歡旁牌舞,它不僅好玩,而且能鍛煉身體,文化底蘊深厚。”今年18歲的謝天廣來自大余縣南安鎮(zhèn),讀高二的他利用課余時間來傳習基地學習大余旁牌舞,他告訴記者,在傳習基地學習技藝,不僅不收學費,每個月還有補助。
目前,大余縣梅關中學、吉村鎮(zhèn)建立了《大余旁牌舞》和《大余吉村年歌》等2個傳承基地;在南安板鴨有限公司、黃龍葉敦、吉村右源、吉村康屋、新城周屋等地建立了《大余南安板鴨傳統(tǒng)制作技藝》、客家傳統(tǒng)美食、山歌傳習所等6個非遺傳習所。傳習所采用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設立,每年定期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后繼人才,同時保存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
“我們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人參與到非遺活動中來。”大余縣文化館館長劉曉燕向記者介紹,傳習基地和傳習所培養(yǎng)的學員必須從最基本的技藝開始學起,一項也不能落下,真正學到家,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出真正的藝術傳承者,而今后他們的作品也將成為這些非遺項目的代表作品。
非遺是珍貴的,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長期以來,大余縣在拓展實施文化戰(zhàn)略新路徑中,著力在挖掘、傳承、弘揚民間文化方面下功夫,通過建立最具大余民間文化代表性的傳習所,找到了一條深度挖掘、保護和弘揚優(yōu)秀民間文化的基本路徑,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人才培訓體系,呈現(xiàn)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C 文旅結合——拓寬群眾致富路
“非遺項目不僅要保護,更要在保護中發(fā)展,即進行生產性保護。”劉曉燕告訴記者,對《大余南安板鴨傳統(tǒng)制作技藝》《大余核微雕技藝》等非遺項目開展生產性保護,這樣既能帶來經濟效益,也能激發(fā)非遺項目的發(fā)展活力,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的目標。
為了實現(xiàn)將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大余縣堅持把群眾得實惠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計挖掘文化產品,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日前,大余縣已建成11個“文化+旅游”“文化+電商”中心示范點,分布在11個鄉(xiāng)鎮(zhèn),每一個示范點都充分結合本鄉(xiāng)鎮(zhèn)文化特色,進一步推動了大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例如新城周屋芋荷和良生燙皮、黃龍葉敦的黃元米馃、吉村和內良米酒、南安鎮(zhèn)的南安板鴨等均通過“文化+旅游”“文化+電商”形式拓寬了銷售途徑,擴大了影響,提升了知名度,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以新城鎮(zhèn)周屋村為例,該鎮(zhèn)通過培訓從事芋荷和良生燙皮生產的農戶達70戶,年均收入最高達13萬元,最低也能達到2萬元。
南安板鴨始產于明萬歷年間,因出產地在南安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產加工歷史。經傳統(tǒng)工藝加工制作的南安板鴨,具有皮酥、肉嫩、色香、味甘、不膩、咸淡相宜的特性,被譽為“臘中之王”。2010年,南安板鴨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南安板鴨有限公司年產板鴨200萬只,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到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市場,年產值達2.2億元。
近年來,南安板鴨有限公司通過構建“企業(yè)+基地+貧困戶”脫貧模式,帶動129戶貧困戶增收致富;與全縣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養(yǎng)殖合同,對飼養(yǎng)戶實行了包鴨苗、包防疫、包技術、包飼料、包回收“五包”政策,貧困戶年均增收1.5萬元左右;通過相關產業(yè)鏈為當?shù)乩щy群眾拓寬增收路子,92戶精準貧困戶從中直接或間接受益。
目前,大余縣多項文化產品已經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一個精美的核雕價值不菲,原鄉(xiāng)版采茶折子戲《魂牽夢繞牡丹亭》吸引了成千上萬人,周屋芋荷、良生燙皮銷售勢頭日漸旺盛,逐步實現(xiàn)農民不離鄉(xiāng)、不離村、不離土就業(yè)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