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崗變成“聚寶盆”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8年05月16日
|
定南縣上寨林場工作人員在查看容器育苗的培育情況。 |
□葉俊 文/圖
近日,筆者走進定南縣上寨林場,轉過幾道山梁,抬眼就看見對面陡峭的黃泥坡上,一道道標準的油茶種植條帶整齊排列,十多名村民在塅上檢查油茶苗的存活生長情況,并及時移栽補種,該林場今年的油茶種植進入收官階段。
“過去這片山頭光禿禿的。真沒想到,曾經的黃泥崗,今天也有大發(fā)展。”村民賴向輝放下鋤頭感慨道。41歲的賴向輝是本地人,在這山坡上有幾畝土地,土壤貧瘠又疏松,一下大雨,混黃的泥水就順坡而下,種啥啥不成,讓人既揪心又無奈。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不得不丟下土地四處打零工,土地便撂荒了。去年聽說縣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力發(fā)展油茶產業(yè),賴向輝就把自己的土地租給林場,自己進入林場務工。一年下來,他欣喜地見證了這些不起眼的荒山漸漸灑滿綠意,孕育希望。說起如今的生活,他興致勃勃地給筆者算了筆賬:三畝多土地按每年每畝30元租給林場,租期為30年,這一次性就有3000多元;自己給林場打工,每天有80元,這樣算下來,一年就有近三萬元收入。不需要遠途奔波,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è),這個過去人見人愁的黃泥崗,如今成了“聚寶盆”。
“這些小區(qū)域的水土治理好了,產業(yè)發(fā)展起來,每個山坳都是一塊寶地。”定南縣林業(yè)局工作人員劉益群說。定南縣位于贛南丘陵帶,類似的小山坳隨處可見,地面崎嶇不平,谷地形狀各異,一直以來這些山溪林田都沒得到有效利用,有些村民干脆任其荒廢另謀生計。2017年10月,上寨林場投入1500萬元,租下當地村民的閑散土地,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大力推廣油茶種植,同時,提供了近百個工作崗位,吸納了周圍50戶的貧困勞力,深化利益聯結。截至目前,林場已完成1000余畝油茶苗種植任務,滿山的綠意讓這個過去荒僻的小山坳面貌一新,充滿了活力與希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寨林場的變化只是該縣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鄉(xiāng)村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定南縣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上積極與產業(yè)開發(fā)、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堅持“治流域、建基地、興產業(yè)、富百姓”的原則,積極鼓勵社會資金進入,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著力打造“小流域治理+”的新模式。根據每個區(qū)域各自的土質地貌、水土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六個結合”治理模式,多元化發(fā)展油茶種植、臍橙種植、珍稀樹種撫育、園藝蔬菜培育等特色產業(yè),讓平凡樸素的小山坳煥發(fā)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