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4月01日
3月31日,行人從天竺山42號儲運公司宿舍的“空中獨木橋”上經過。由于地方狹窄、居住人口密度大,為方便行走,住戶在樓與樓之間懸空搭建起獨木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李榮慧 記者吳悅 攝
你很難相信,在贛州中心城區(qū)仍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幾代同堂,蝸居在20余平方米陰暗潮濕、設施簡陋、隱患重重的棚戶區(qū)中,這些城市“內傷”隱匿在繁華城區(qū)的小街小巷。蝸居在那里的居民們向記者講述了他們五味雜陳的生活。
晾曬衣物 輪流“坐莊”
蕻菜塘社區(qū)慈姑嶺一帶的房屋大都年代久遠,居住環(huán)境差,居民住在那里總免不了磕磕碰碰。低保戶劉翼慧一家四口就擠在慈姑嶺16號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間里,一張床已經占去了半間屋子,兩部舊自行車就放在距離床頭不足10厘米的地方,進出只能側著身子。繞過一條近200米長的迂回曲折走廊,是劉翼慧家位于慈姑嶺14號的廚房,開伙和就寢需要繞道200米,這在現(xiàn)代實在罕有。“最不方便的還是曬衣服了。”劉翼慧告訴記者,慈姑嶺14號和16號共16戶人家近50口人,卻只有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天井晾曬衣物。因為這個,鄰里之間沒少發(fā)生口角,于是大伙想了個法子,協(xié)商輪流“坐莊”晾曬衣物。
“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有四件‘寶’,馬桶、套鞋、斗笠、手電筒。”65歲的熊國藩一臉苦笑,原來這里近50口人共用一個旱廁,要是碰上下雨天,路面坑洼全是水,他們只能戴著斗笠,打著手電筒,穿著套鞋去上廁所,家里有老人或者行動不便的,只能備個馬桶了。
“這里的房子以磚木結構為主,白蟻多,墻角的木頭大多都發(fā)霉了,而且電線老化嚴重,去年我家就因為電線短路燒著了,到現(xiàn)在墻上還黑乎乎的一片。”提及隱患,居民劉啟明憂心忡忡。蕻菜塘居委會主任周芳艷告訴記者:“慈姑嶺有156戶居民,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大多都靠小攤生意維持生計,到了晚上每家每戶門口都擺滿了自行車、三輪車,居民進出都難,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半生風濕 只剩守望
1979年,王德忠和妻子結婚,并在西津路社區(qū)鹽官巷12號安家,一住就是32年。提起這個12平方米的家,王德忠既喜又憂。喜的是在這里有他和妻子艱苦卻恩愛的生活,憂的是由于房屋潮濕,住在這里的第三年,王德忠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如今他的背已經直不起來了,談到累及半生的風濕病,王德忠很無奈:“現(xiàn)在我每天都要吃藥,醫(yī)生說這病和長期居住在陰暗潮濕的房子里有很大關系。這里抬頭可見瓦縫,一到雨水多的春天,房間漏雨特別厲害,家具、床鋪都濕漉漉的,這個時候我全身的關節(jié)都痛。真希望政府早日幫助我們改善居住條件。”
有著相同期盼的還有鄰居王浮勇,由于房子小,年過半百的王浮勇至今仍和22歲的女兒同住一屋,說到生活上的不便,王浮勇一臉的無奈:“老鼠、白蟻、蟑螂、蚊子,這些都是家里的???。”
昔日的鹽官巷,繁華早已散盡,只留下一個個殘舊的院子和一戶戶渴望的居民。據(jù)了解,在西津路社區(qū),還有幾十戶居民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們強烈要求政府對所居住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盼望能早日住上新房。
地鋪生涯 何時是頭
東外街道辦事處牛嶺社區(qū)嶺背17號是上世紀50年代末原贛南紙廠擴建時建的居民安置房。磚木結構的房子因年代久遠,天花板已經大面積斑駁脫落。居民郭玉一家在25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經居住了20多年了。
說郭阿姨的房子是個“鳥籠”一點也不為過,25平方米的房間被一堵木質組合衣柜隔成了2個區(qū)域??蛷d飯廳二合一,進去3個人就顯得很擁擠。衣柜的那一面是臥室,因為空間小,根本沒法放下床,于是地鋪便成了郭阿姨家的 “床”。更讓人看著揪心的是組合衣柜上像蛛網一樣的電線,除此之外,電閘、吊扇開關、日光燈開關都安裝在了組合衣柜上。而一旦跳閘,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沒有衛(wèi)生間等配套設施,居民上廁所得去200多米外的公廁解決。“住在這里整天都提心吊膽,晴天怕起火、雨天怕漏水、冬天陰冷潮濕、夏天蒼蠅亂飛。打地鋪20多年了,我就盼著政府能快點出臺政策,盡早改造,讓我們能早日住上寬敞安全的新房。”郭阿姨的話里盡是焦急的期盼。(修斌 慶權 特約記者許建平 記者曾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