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3年02月06日
????本報記者 蘇向杲
????受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債市調整、保費承壓等多重因素影響,去年非上市壽險公司業(yè)績表現(xiàn)慘淡。
????截至2月3日,據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59家險企合計凈利僅為24億元,同比大幅下滑94%。其中,有27家盈利,合計凈利為210億元;32家虧損,合計虧損186億元。
????從凈利及虧損較多的險企看,4家凈利超10億元,泰康人壽凈利最多,達118.3億元;7家虧損超10億元,其中3家虧損超20億元。
????凈利下滑的背后是投資收益下行。從上述59家險企的綜合投資收益率來看,去年僅5家超過4%;9家在3%—4%之間;15家在2%—3%之間;其他均低于2%,其中有7家為負,最低為-4.16%。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謝遠濤對記者表示,近三年是險企極其艱難的3年,除疫情因素之外,市場調整也讓險企倍感壓力,三大利潤來源(死差益、費差益、利差益)不斷被壓縮。此外,行業(yè)資產負債匹配難度不斷加大,中小險企往往很難找到足夠的資產以匹配長久期負債,這都給保險公司運營帶來困難。
????從一家去年虧損超過20億元的險企的經營情況來看,一方面,該險企表示,公司個險標準保費達成率未達成計劃導致了個險NBEV未達成計劃。個險標準保費未達成的主要原因是人身險市場下行,個險核心人力(包括績優(yōu)人力、長險活動人力及新增人力)達成不及預期。另一方面,公司財務投資收益整體不及預期,一是非標資產配置不足,二是權益類資產收益不及預期。
????除凈利大幅下滑之外,壽險公司凈資產也出現(xiàn)縮水。剔除2022年開業(yè)的國民養(yǎng)老,58家險企去年凈資產縮水727.34億元,較2021年末降幅超過20%。其中,僅8家凈資產同比增長;其他50家均出現(xiàn)下滑,有22家凈資產出現(xiàn)銳降,降幅超過30%。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yè)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記者表示,相較凈利的大幅下滑,去年不少險企凈資產銳減更加值得關注,畢竟,凈利還可能通過投資的浮虧浮盈來做調節(jié),但凈資產變化則顯示出有大量浮虧并未體現(xiàn)在損益表上。
????周瑾進一步認為,當前,中小險企最大的困境是如何適應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來提升核心能力和轉型發(fā)展模式。過去“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是來自于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這一過程中,諸多中小險企并未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戰(zhàn)略搖擺、經營短視、管理粗放、人才匱乏、風控薄弱等問題很普遍,最近幾年內外部多種因素的疊加,使得行業(yè)的弊病加速暴露。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亦對記者表示,很多中小險企當下的最大經營困境是,資產端和負債端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業(yè)務沒有特色,缺乏核心競爭力。當下,外部經濟環(huán)境的諸多不確定性和嚴監(jiān)管趨勢仍將持續(xù)影響中小險企。
????從應對之策來看,周瑾表示,2023年仍然是壽險行業(yè)轉型的陣痛期,中小險企應該摒棄快速反彈或彎道超車的幻想,修煉內功,深耕市場,前瞻規(guī)劃,做好布局,從客戶長期經營和公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重視產品、服務、營銷、風控和科技等一系列能力的打造,如此,才能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優(yōu)勢。
????謝遠濤認為,中小險企一方面需要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純粹定期壽險對久期要求高,更容易消耗償付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國家政策在養(yǎng)老方面的布局,克服短期陣痛。金融市場的完善無疑有利于緩解當前面臨的困境。
????李文中表示,中小險企一方面需要適應外部環(huán)境與監(jiān)管政策的變化,加強自身在經營管理、資金運用、內控機制、償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需要調整發(fā)展思路,關注細分市場,樹立差異化發(fā)展理念,打造與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國銀監(jiān)會、工業(y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