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州晚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4月11日
他們,在樂觀中期盼著
——走進贛州的癌癥患者群體
○見習記者朱國操
他們有著同樣的痛苦經(jīng)歷;他們互相鼓勵,堅強、樂觀地生活著。他們,都是癌癥患者。
日前,記者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經(jīng)歷,感受他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的期盼。
近日,癌癥患者施先生和其他幾位病友,準備前往同樣患有癌癥的市民袁女士家中看望。施先生告訴記者,袁女士為了治療癌癥,已經(jīng)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甚至抵押房子籌集醫(yī)藥費,情緒上非常消極悲觀。消極的情緒是癌癥治療的大敵,施先生有些擔心。同行的其他幾位癌癥患者告訴記者,雖然在經(jīng)濟上他們幫不上忙,但是他們想通過親身的經(jīng)歷,在精神上幫助她走出低谷,讓她知道還有這樣一群人在關心著她,他們表示不會放棄,將盡最大努力幫助她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和病魔斗爭到底。
相同的經(jīng)歷——
與病魔抗爭
施先生是一名癌癥患者,2008年5月,他被查出患有鼻咽癌。他告訴記者,得知病情之初,他非常緊張,但是并沒有絕望。經(jīng)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他的體重銳減近10公斤,起初,這讓他對病情非常擔心,但在閱讀了大量關于癌癥方面的資料后,他才知道癌癥是可以防治的。施先生告訴記者,患病之后,他的愛人經(jīng)常傷心流淚,身邊有些人還在背后議論自己,甚至故意疏遠他。
家住贛州城區(qū)的張女士,2006年2月被查出患有子宮內膜癌。病情確診之初,她的心情跌落到萬丈深淵??吹酱巴鈦硗娜巳?,她覺得他們是多么的幸運,而自己是如此的不幸。張女士告訴記者,查出病情之后,她對癌癥的意識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感覺得了癌癥就只能等死了。但是,通過醫(yī)生的開導,加上自己閱讀相關的資料,她才改變了原有的想法。
據(jù)了解,在城區(qū),有著與施先生和張女士同樣經(jīng)歷的20多位癌癥患者經(jīng)常聚在一起,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溫暖,堅強而樂觀地生活著。同樣的經(jīng)歷,讓這一群體的人更加理解彼此的感受,也更需要來自外界的關心和幫助。
一樣的心態(tài)——
積極樂觀
“癌癥等于死亡”的觀念是大多數(shù)人對癌癥的認識,很多人想象中的癌癥患者應該是病懨懨的形象。但事實上,癌癥病人同樣可以精神飽滿,甚至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
施先生告訴記者,在這一群體中,他們經(jīng)常會約上病友搞一些娛樂活動,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幾天前,愛好樂器的他又拉上了一幫朋友到贛縣朋友的家里拉起了二胡,放松娛樂了一番。施先生告訴記者,兔年春節(jié),他打電話給上海的一位朋友拜年,當他告訴對方自己得了癌癥的時候,朋友認為他在開玩笑,因為他爽朗的笑聲很難讓人與癌癥病人聯(lián)系起來。他告訴記者,“心態(tài)對于癌癥患者很重要”。反面的例子是,一個外地的朋友得了癌癥后,心情一直很低落,過了幾個月就去世了。
張女士告訴記者,很多癌癥病人是被“嚇”死的。因為他們對癌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整天擔驚受怕,悶悶不樂,進一步惡化病情,更早地離開人世。她對癌癥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后,心情就不再壓抑,自己也再次回到老年大學,和其他同學一起唱歌、跳舞,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肝癌患者王先生告訴記者,他雖然得了癌癥,但是仍在單位正常上班,他覺得現(xiàn)在的工作讓自己很知足,面對現(xiàn)在的工作、生活,他認為自己沒有理由以悲觀消沉的態(tài)度來面對,癌癥并不能成為自己失去生活信心的原因。
通過深入的接觸記者發(fā)現(xiàn),樂觀開朗已經(jīng)成為這個20多人小群體的慣常心態(tài)。他們不但經(jīng)常一起搞些娛樂節(jié)目,還會把這種開朗、樂觀的心態(tài)傳遞給其他癌癥病人。張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常會利用節(jié)日,互相走訪慰問,彼此鼓勵,走出情緒低谷,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共同的期盼——
成立關愛組織
據(jù)了解,施先生得了癌癥之后,每次有朋友邀請他到家里做客,他都會明確告知對方自己是癌癥患者,讓對方有心理準備。他告訴記者,社會對癌癥病人的恐懼心理還是比較普遍的。談到社會對癌癥病人的誤解,王先生顯得有些激動,他認為很多人覺得癌癥病人只能伸手向社會尋求幫助,是社會發(fā)展的負擔,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癌癥病人非常想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也能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可以去植樹,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癌癥病人對社會來說并不是負擔。而張女士回想起自己從低谷走出來的那段經(jīng)歷,至今仍然不能釋懷,她告訴記者,如果當初有一個同樣得了癌癥的人來開導幫助她,也許自己內心就不會經(jīng)受那么長時間的煎熬了。
除了精神壓力以外,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也是每一位癌癥病人無法回避的。施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這群人中,像袁女士一樣因為癌癥導致貧困的情況還有很多。當他得知許多大城市都已經(jīng)成立了關愛癌癥患者的社會愛心組織后,他非常希望贛州也成立類似的組織。張女士告訴記者,如果真的能夠建立這樣的組織,他們就能夠做更多的事,通過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幫助更多的癌癥病人走出低谷,消除社會對癌癥病人的誤解,讓社會提升防癌意識,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