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5月17日
宋嵩繪
370多名老人被騙3100余萬元養(yǎng)老錢
核心提示
“養(yǎng)老服務中心集旅游、娛樂、養(yǎng)老等為一體,參與投資入股等,每月能返還15%—24%的利息”。誘人的宣傳,讓370余名老人交出了自己的養(yǎng)老錢……
“最大養(yǎng)老中心”現(xiàn)身遼寧
制造“床位緊張論”,宣稱每月給15%—24%利息
“8800元,不但可以在風景秀美、全國最大的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養(yǎng)老、托老為一體的大型養(yǎng)老服務中心安度晚年,還可在高檔賓館式的房間里居住。”
從2007年5月開始,沈陽市區(qū)的各大公園、公交車上,在一些老年人身旁,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熱情的年輕人。他們手里拿著怡老霖公司的宣傳單,向老人推銷位于遼寧省撫順市撫順縣海浪鄉(xiāng)上海浪村“全國最大養(yǎng)老中心”的床位。
宣傳人員介紹說:“到了我們那里,管保比你在家都好。養(yǎng)老中心占地面積近千畝,公司將建設一個全國最大的、能同時容納5000人的集旅游、休閑、娛樂、臨終關懷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的度假式養(yǎng)老服務中心。不僅如此,養(yǎng)老中心還將全國連鎖經營,在海南、廣東等地設立分院。公司承諾,老人們冬季可以選擇到南方的分院養(yǎng)老,所花的價錢和在撫順無異。”
為了讓老人信服,怡老霖公司每天安排大客車,接送老人往返于沈陽市區(qū)至撫順海浪鄉(xiāng)之間,參觀剛動工的養(yǎng)老中心。
據(jù)了解,怡老霖公司的經營策略也很特別:與以往交一些錢包吃包住的養(yǎng)老機構不同,想在怡老霖養(yǎng)老服務中心安度晚年,需要取得“資格”。
營銷上,公司人員制造“床位緊張論”,稱認購床位的老人已有很多;而且,怡老霖公司承諾,老人所購買的養(yǎng)老資格可以出售、轉讓、繼承,引誘老人盡早交錢“買單”。這種營銷策略迅速見效,每張床位由最初的5000元被炒到最高時的10100元。
此外,怡老霖公司還向對養(yǎng)老感興趣的老年人宣傳:可以參與該公司的投資入股、借款、床位款轉入股,每月給投資人以投資額15%—24%的利息,每一年為一個周期,到期返本付息。
養(yǎng)老錢打了水漂
公司隱匿賬目,法定代表改名逃避制裁
2010年1月,老人們發(fā)現(xiàn),他們投出的錢不但沒領到返利,本金也沒了蹤影,于是報警。
老人們稱,公司不僅讓他們開研討會,還帶他們去看現(xiàn)場,而且公司也有人像模像樣地在辦公。“開始很多人不信,但看見有人嘗到甜頭了,就動了心。最關鍵的是,他們跟我們簽訂合同,我們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且合同在手就萬無一失了,沒想到卻掉進火坑……”
至2010年1月7日,怡老霖公司已向370余名投資者非法吸收存款共計人民幣3100余萬元。
據(jù)了解,養(yǎng)老中心的創(chuàng)建者,是遼寧皓安國際怡老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關春茂。2005年9月,關春茂以關皓安的名字注冊成立了怡老霖公司。
16日,記者從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關春茂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70萬元。記者在判決書中找到了他改名的原因,是為了隱匿身份、逃避法律的制裁。
怡老霖公司為了掩蓋罪行,將相關賬目隱匿,拒不交出。辦案人員還是找到了他們的犯罪證據(jù),公司經理鄒陸明、孟紅、葉梅相繼被刑事拘留,關春茂也被押解回沈陽。
辯稱行為是“借貸”
法院裁定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庭審時,關春茂認為自己的行為屬民間借貸,他只是向在養(yǎng)老中心取得“養(yǎng)老資格”的老人借款,并不是在社會上吸納資金。
法院查明,怡老霖公司所進行的“借貸”,并非針對特定對象之間的“借貸”行為,該公司未經有關部門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行為具有非法性和廣延性,且該行為擾亂國家金融秩序,早已超出民間借貸范疇,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屬于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
法院認為,被告人關春茂、鄒陸明、孟紅、葉梅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非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其他三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到2年不等,并處罰金40萬元到15萬元不等。
法官提醒
勿貪高額回報 小心上當受騙(鏈接)
沈陽市中院刑二庭一位法官介紹說,近年來,一些不法人員、企業(yè)利用部分群眾貪圖高額回報而進行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例時有發(fā)生。多數(shù)群眾因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概念認識不清而被騙,其中以老年人和中年婦女居多。
遼寧沈陽公安局經偵支隊相關負責人分析,老人們更容易上當受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經不起高額利息的誘惑,老人們想用手中的錢多賺些利息,這就給非法集資者提供了機會;二是現(xiàn)在不少老人與子女親屬交流不多,投資時多是自己拿主意,沒有和親人商討過,這就大大增加了非法集資者騙取老人信任的可能性。
法官提醒老人們,在與陌生人談及投資事宜時,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寄希望于“天上掉餡餅”,遇事多與子女商量,看好自己的錢包。(記者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