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5月19日
平日里,他們是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是工廠企業(yè)忙碌的工友、是退休在家的大爺大媽,但只要一踏上“舞臺”,便成了多才多藝的文化“民星”,演身邊人,唱身邊事,樂一方人——在于都城鄉(xiāng),如今處處可見百姓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積極身影,成為于都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民星”樂活于都一方文化
□盧曉煒 袁萌 記者張惠婷
“文化能人”為農民找樂
于都素有“燈鄉(xiāng)戲縣”之譽,是江西省歌舞之鄉(xiāng),形成了以民間燈彩、戲劇、舞蹈、武術、嗩吶等為主的鄉(xiāng)土文化。該縣把文化的種子撒播在鄉(xiāng)村大地,在不斷豐富農民文化娛樂生活的基礎上,積極引導文化愛好者向文化專業(yè)戶轉型,挖掘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民間文藝骨干,挑起繁榮農村文化的大梁。
劉有生是一名出生在嗩吶世家的嗩吶手,曾經為維持生計不得不改行當泥匠。近年來,隨著農村文化生活越來越被黨和政府關注,劉有生的“嗩吶夢”又重燃了起來。2009年4月,他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嗩吶藝術(于都嗩吶公婆吹)代表性傳承人,表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并為來自各地的公婆吹愛好者提供專業(yè)培訓,帶動更多群眾加入嗩吶演奏。
于都在農村大力實施“文化能人帶動工程”,鼓勵文化能人入主文化協(xié)會,發(fā)揮“能人”效應,帶動農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以空前的熱情與文化“相約”,當起農村文化大戲的“主角”。在該縣文化能人的努力下,茶籃燈、嗩吶、花鼓戲等深藏民間的藝術瑰寶重放異彩。目前,該縣共有5000余名文化能人,帶動農民組建了民間劇團、嗩吶隊、腰鼓隊等民間文化團體260余家,村文藝演出隊88個,農民樂隊56個。
“泥腿子”踏上“星光大道”
連日來,于都縣第三屆“放歌長征源,頌歌獻給黨”歌手大賽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全縣800余名“業(yè)余歌手”一展歌喉,激烈角逐。該縣“放歌長征源”歌手大賽已舉辦兩屆,“海選”出了刁新泉、管文娟等一批“民星大腕”。
于都縣文廣局局長袁尚貴介紹,該縣組建了“長征源藝術培訓學校”“長征源書畫院”“長征源文學社”,為熱心文化活動的群眾建立一個家,讓更多的文化愛好者有展示才華的舞臺。同時,通過“長征之歌合唱藝術節(jié)”“長征源之春元宵廣場文化活動暨農村特色文化展演”“放歌長征源”歌手大賽、“農民工文體活動周”等文藝活動,“秀”出原汁原味的“民星”風采,打造百姓自己的“星光大道”。
該縣建立老年攝影協(xié)會、長征源文學社等260余支群眾文化隊伍,1萬多名文化“民星”從中脫穎而出。他們每年深入社區(qū)、村組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300余場次,創(chuàng)作戲劇、攝影、文學等藝術作品2900余部(幅),不僅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有的更成為全省、全國?ldquo;閃亮新星”:由于都縣長征源藝術培訓學校選送的小嗩吶手謝藝丹、凌裔球在第五屆香港國際青少年藝術節(jié)上,奪得嗩吶合奏大賽兒童A組金獎;于都縣青年教師謝李發(fā)生榮獲第七屆“希望杯”全國師生書畫印大獎賽教師組特等獎、“墨彩杯”全國青少年書畫電視大賽中青年組金獎;于都縣龍鳳劇團躋身全省十大重點業(yè)余劇團,在江西、福建兩省40余個縣(市、區(qū))巡演,在首屆鄱陽湖國際生態(tài)文化節(jié)上表演,并登上央視七套“稻花香”等欄目……
“民星隊”播灑文明新風
今年年初,于都縣新陂鄉(xiāng)廟背村在“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中為276位60歲以上老人過“集體節(jié)日”,了解到這一感人事跡,于都縣二中教師陳榮駒決定以此為原型創(chuàng)作一部劇本。近日,劇本《敬老節(jié)上》已成稿,即將被于都縣劇團搬上舞臺。
“‘民星’都是當?shù)赜幸欢ㄓ绊懥Φ?lsquo;文化人’,他們植根本土,從地域文化的豐沃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推出一大批可親可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百姓從中接受文明新風的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思想素質。”袁尚貴說。
在貢江鎮(zhèn)城東社區(qū)舉辦的“宣講全國‘兩會’”主題文藝會演上,社區(qū)“康樂老年藝術團”的“民星”們通過舞蹈表演、詩歌朗誦等形式,宣傳“兩會”精神,受到了居民朋友的熱烈歡迎。“講的都是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既過了一把戲癮,又了解了新的政策。這種形式我們容易接受。”社區(qū)居民丁克明樂呵呵地說。
這支由文化“民星”組成的“民星宣講隊”,已成為于都基層文化宣傳隊伍的一支生力軍。如今,1萬余名文化“民星”活躍在工廠社區(qū)、田間地頭、農家小院,將黨的政策、國家法律法規(guī),結合人民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編成歌謠、快板、地方小曲小戲,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為調解基層矛盾糾紛注入“潤滑劑”,讓群眾盡享文化帶來的樂趣和精神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