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5月19日
隨兒女到陌生城市享?;驇O 精神孤獨或致心理疾病
隨著城市化的急劇發(fā)展,很多大學生畢業(yè)后在城市安家立業(yè)?;蛘呤菫榱俗尭改赶硎芨玫奈镔|(zhì)生活,或者是為了讓他們幫忙照顧小孩,許多年邁的老人離開故土,來到子女生活的地方。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遇到很大的挑戰(zhàn),有的甚至產(chǎn)生心理疾病。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人將他們稱之為——老漂族。
文 李亞妮
背景:為兒女遠離故土
N年前,“北漂”一族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曾引起很多人的關(guān)注,在人們印象里,“漂”一族都是年輕者,為了事業(yè),不得不遠離家鄉(xiāng)在外拼搏,忍受孤獨和寂寞。可是,時至今日,因為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城市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老漂族”。他們多是來自農(nóng)村的老人,也有的來自其他城市,他們遠離故鄉(xiāng),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很多是幫子女照顧小孩,也有的是沾子女的光,來城市享享清福。
在記者所居住的小區(qū)里,有七成的家庭里有“老漂族”,在這里,他們不用起早貪黑下地干活,也不用想著掙錢補貼家用,孝順的子女會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可是,在物質(zhì)豐富之余,這些“老漂族”的精神卻極其孤獨,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省份,語言、生活習慣差異大,很少有朋友,有的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與子女發(fā)生矛盾,卻只能忍著。
一位60歲的阿姨告訴記者:“在這里,吃、穿、住都很好,可就是心里不舒服,終究不是自己的家,不自在呀。”還有一位65歲的老退休教師,孫子上幼兒園了,白天他待在家里沒事,于是找到一份小區(qū)清潔員的工作,雖然每天連續(xù)工作8個小時非常辛苦,而且這些體力活他以前從沒干過的,但他坦言:找點事做,心里舒坦點,也不孤獨了。
熱議“老漂族”:異鄉(xiāng)生活有多難?
難點1:兩地分居操心多
去年孫子出生時我就來到這里幫忙照顧,老伴在老家要照顧老二的孩子,看著兩個孫子活蹦亂跳的,我們即使累死累活,心里也高興??墒?,來這里時間久了,總是操心老伴,年輕時常吵架,老了卻覺得稀罕了,不知道他在老二家還習慣不?跟兒媳能處理好關(guān)系不?我在這里帶孫子,至少還要兩年才能回去,兒子上班很忙,我跟媳婦的關(guān)系也一般,除了交流孩子問題外,其他時間很少說話,現(xiàn)在就盼著孩子早點長大。——張媽媽 55 歲 來自湖南衡陽
難點2:親家同住矛盾多
我和老伴是來幫女兒帶孩子的,女婿是本地人,孩子的爺爺奶奶也退休了,所以當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四位老人住在一起幫著帶孩子,由于南、北方生活習慣的差異,加上人多意見多,這期間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有幾次,我都想回老家算了,但女兒堅持留我們在這里。月子過后,兩家人商量著輪流帶小孩,這樣矛盾少一點,就這樣,每隔半年,我和老伴像“候鳥”一樣開始南遷,半年之后又回到北方,成了真正的“老漂族”。 ——秦先生 60歲
來自東北
難點3:看病太貴不敢治
啥是“老漂族”,我不知道,可是,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四年,總感覺這里不是我的家,盡管兒子兒媳都很孝順,我們也很少吵架。但在這里看病什么的,都太貴了,一個感冒就要上百塊,真是看不起。在老家的話還能報銷一些醫(yī)藥費,在這里全是自己掏錢。好幾次,我覺得頭昏腦漲,胃也不舒服,可強忍著沒跟孩子說,能忍就忍吧,有啥大病了,還是回老家治吧。 ——陸老太 57歲
來自河南農(nóng)村
案例:
步行2公里賣廢品覺得值
受訪人:朱玲 孩子3歲
2008年,我女兒出生了,于是公婆將農(nóng)村的地轉(zhuǎn)讓給別人種植,來廣州幫我?guī)Ш⒆?。剛開始來到這里有很多不適應,天氣炎熱,聽不懂當?shù)氐脑捳Z,也沒什么朋友,他們基本上不出小區(qū)門,成天只是幫我?guī)Ш⒆印?/p>
今年春節(jié)后,小孩上幼兒園了,本來想著他們倆能好好休息一下,享享福了,可是,兩位老人卻一下子焉了下來。婆婆還好一點,這兩年在小區(qū)里認識了一些老太太,有時會結(jié)伴出去逛逛街。公公不善言談,小孩上幼兒園后,他每天就是看看報紙。每當跟老家人打電話時,他總是很興奮,獨自一人時,常常坐在陽臺上發(fā)呆。
前段時間,公公聽小區(qū)里的一位老人說兩公里以外的一個廢品收購站價格公道。于是,他將家里的報紙、瓶罐等廢品整理一番,準備拿到那去賣。我們強烈反對,那么遠的路,根本不劃算。可是,等我們下班回家時,公公很高興地說:今天的廢品比平時多賣了10塊錢,以后還打算去那里賣。我準備止住,老公悄悄地對我說:“別說了,你沒發(fā)現(xiàn),他在乎的其實并不是那10塊錢,而是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嗎?”作為子女,我們很慚愧,平時只照顧了他們的物質(zhì)需求,對于內(nèi)心的關(guān)懷卻遠遠不夠。
專家視點
定期了解和滿足 老人的情感需求
廣州曼達拉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咨詢師武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老漂族”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如果子女平時對他們關(guān)心不夠,必將會產(chǎn)生很多心理問題,甚至是身體上的疾病。
首先是孤獨感:遠離熟悉的家鄉(xiāng),難以適應大城市的人際關(guān)系和生活方式,對于兩地分居的老人,寂寞感更強,和兒孫子女在一起的快樂并不能代替和老伴的相守;
第二是焦慮感:老年人普遍有對身體衰老和疾病的焦慮,對死亡的焦慮,“老漂族”更甚,他們害怕客死他鄉(xiāng);
第三是和子女溝通不暢導致的心理抑郁:子女工作忙碌,很難有跟老人聊天的時間,老人盼望著,失望著……長此以往,會導致心情抑郁。
武文指出,對于“老漂族”的這些問題不能忽視,作為子女,應從細節(jié)上入手,幫助他們走出孤獨。
深入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孝敬”父母,比如,父母需要什么,盡管子女不大理解,但是也盡量按照老人的心愿去幫助完成。
幫助老人與同社區(qū)的其他老人相識,請一些熱心開朗的鄰家父母來家里做客,幫父母在新環(huán)境中建立新的人際關(guān)系,走出封閉的小天地。
“老漂族”分居兩地的,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實在不具備條件,定期把一方接來或把一方送回老家探親。保姆都有假期休息,“老漂族”也需要定期放假,放松身心。
子女的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的質(zhì)量比陪伴的數(shù)量更重要,陪老人旅游、購物、逛街固然重要,但是一次傾心深入的交談比這些更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定期了解和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給老人一個傾訴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