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6月09日
編者按:
涌泉村是贛州開發(fā)區(qū)湖邊鎮(zhèn)的一個村。村里在去年底引進了100畝蔬菜和100畝花卉基地。兩個基地年產值近330萬元,可帶動當地農民近40余戶。近日,記者走進這兩個基地,零距離接觸基地的農民和投資人,并從各自的工作賬本里體會到他們在建設創(chuàng)業(yè)、宜居、平安、生態(tài)、幸福贛州的點點滴滴。
三本賬本背后的故事
□唐文超 記者徐金偵 文/圖
圖為涌泉蔬菜基地。
100畝蔬菜,100畝鮮切花,這就是湖邊涌泉蔬菜、花卉基地的家當。綠色一片,花香襲人。
贛州開發(fā)區(qū)湖邊鎮(zhèn)涌泉村位于鎮(zhèn)中西部,距離中心城區(qū)15公里,所轄地域5.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4300畝,耕地面積1020.41畝,現有村民小組15個,1399名村民,土壤肥沃,四季適宜,非常適合種植業(yè)。該村在種養(yǎng)方面也有著多年的傳統(tǒng)。
今年以來,贛州市提出以建設中心城區(qū)商品蔬菜基地作為贛州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著力點,提出從2010年到201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扶持蔬菜基地建設和產業(yè)發(fā)展。同時,今年對規(guī)模在100畝以上、已立項的新建基地分別按每畝1000元至40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在《實施意見》中,我市明確以新建一批中心城區(qū)商品蔬菜基地作為加快蔬菜產業(yè)發(fā)展的重點。湖邊涌泉蔬菜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1
今年58歲的宋敬亮是湖邊涌泉村上井組的村民。去年12月份,他來到了涌泉蔬菜基地務工。他的工作是幫助老板管理蔬菜基地的12名員工,當然,除了管理,他自己還得參與日常的整地、拔草、施肥、搭架等工作。見到他時,他正在田里整地,那里的莧菜剛全部銷售完。他黝黑的臉龐,瘦瘦的身材,但是顯得精干,一看就是多年勞作的人。他倚著鋤頭、戴著草帽笑著對記者說:“這105畝地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每天都要來地里。工資嘛,還可以,一年大概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說起現在的待遇,老宋還是滿意。他說:“我是農民,原來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在城里做做零工。好一天,歹一天,奔奔波波,一年也就6000元左右的收入。你看我這賬本,我都記著,哪天上了幾個工,哪天在哪里做事,一個月進了多少錢。這些年,家里因為老婆有糖尿病,一個月光是藥錢都得幾百元,確實比較艱難?,F在好了,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和城里人上班沒什么兩樣。自己掙到這錢,一來居家過日子,二來也能減輕孩子的負擔。在這工作,還能照顧老婆。你看,這里的收入我也記著。每月還是有結余的。”老宋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本小本子。他又指著地里的菜說:“我們這種的都是無公害蔬菜。像空心菜、莧菜、辣椒和茄子、西葫蘆,我們這都有,每天賣到城區(qū)幾乎都有一卡車。城里人現在不是時興吃無公害蔬菜嗎?你們這些記者要幫我們多宣傳宣傳。”
解讀:
一本小本子,記錄著老宋的務工地點和工作時間,也記錄著老宋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簡單、快樂和健康。
2
在涌泉蔬菜基地不遠處,100畝的花卉基地與它遙相呼應。鮮切花又稱切花,是指從活體植株上切取的,用于制作花籃、花束、花環(huán)、花圈、瓶插花、壁花以及胸飾花等花卉裝飾的莖、葉、花、果等植物材料。它的花被人們剪下來后可做各種用途,比如,當做鮮花花束出售,或者用來插花制作成花籃或插花藝術品。現代生活中,人們對鮮切花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祖籍于都梓山的幸程輝就是涌泉鮮切花基地的投資人。
今年40歲的幸程輝有著十多年經營銷售花卉的歷史,在中心城區(qū)有5家鮮花銷售店。當初因為不滿贛州的鮮切花市場被福建人占據,遂融資100萬元于去年底在涌泉搞起了鮮切花基地。賭氣也好,經營需要也罷,反正這100萬元是投下去了。“心里直打鼓??!不是愁沒有市場,也不愁沒有資金追加,關鍵是這里的土壤、氣候是不是適應鮮切花的生長?而且這里病蟲害較多。”幸程輝手拿著一本賬本,賬本上記著從昆明進了多少種苗,從河北進了多少有機肥,哪天花的長勢情況怎么樣,哪天噴藥治了病蟲……很幸運的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鮮切花種植在涌泉順利改良,并得以成長。“說實在,鮮切花種植我是贛州第一人,整個江西省也只有幾家,可以說,我填補了贛州甚至江西鮮切花種植技術上的一些空白?,F在我是‘全球鮮花速遞會員’。你想把鮮花送到美國洛杉磯朋友那,我都沒有問題。”幸程輝有點激動。通過他的賬本,記者還了解到,在該基地,他聘請了6名從事花卉專業(yè)管理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幸程輝說:“我的花卉基地還請了十來名當地農民來務工,每人一年也有萬把塊錢的收入。”
解讀:
幸程輝的賬本更多地記錄著基地每天需要的有機肥和種苗數,當然,他的夢想也在他的賬本里一覽無遺。創(chuàng)業(yè)艱辛,但成功更令人向往。
3
在涌泉花卉基地,記者還見到了涌泉村凹上組農民李明華。今年57歲的李明華身體看起來不錯,見到記者,她脫下了草帽,聊起了自己的快樂務工生活:李明華是今年2月來花卉基地上班的,從家里到花卉基地路上只要七八分鐘,主要工作是拔草、搭花架等粗活。李明華家里還有丈夫、兒子、媳婦和孫子、孫女。丈夫現在退休在家,每月有1000元的退休金;兒子在一家飼料公司里做推銷員,月工資有4000元左右。選擇來花卉基地上班,一是上班路程近,二是家里如有事,照樣能請假回家照顧,三是工資待遇不錯,每天有30元。說到工資,李明華笑得合不攏嘴:“你看我的工作賬本,哪天來上班了,哪天請了假,我都記著,每月我可以出工28天左右,剩下的幾天可以在家里干干家務活。我這錢就是我自己的私房錢,家里是不需要我貼錢了。”她繼續(xù)說:“我是農民,沒有什么文化,身體也還好,總想出來做點事情。原來沒有上班,老公會給點零用錢,現在我不需要他給了,我掙的也全部留著自己用。”“現在自己有點錢了,人情世故都是自己去處理,能用自己的錢處理這些事情,心里感覺就是不一樣,好自豪。”說完,她爽朗地笑了。
解讀:
一名就是想花自己掙來的錢的農村婦女,賬本上沒有記錄更多,只有出工的日期。獨立、自由和滿足。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