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中新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6月09日
戰(zhàn)國三龍青銅鏡
西漢青龍白虎鏡
初次出手:200元淘到宋朝青銅鏡
提起金華市青山弄的老收藏市場,上點年紀的收藏者都會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這里一直是朱友明和藏友們打發(fā)業(yè)余時間的快樂之地。
“那時候不論誰淘到東西,當(dāng)天晚上肯定會齊聚一堂,相互交流心得。我的第一面青銅鏡,就是那時候淘的。”朱友明說。
一個周末,朱友明約上朋友,和往常一樣逛起了收藏市場。在一個攤位上,一塊色澤發(fā)黑、背部鑄有紋飾的圓型金屬引起了他的注意。向老板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一面宋朝的青銅鏡。
“當(dāng)時對青銅鏡一無所知,但這面鏡的鑄造工藝的確不錯,紋飾也非常清晰,心里感覺值得一買,便和老板砍起了價錢,最后200元成交。”朱友明說,這筆錢在那時候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工資了。
盡管老板說是宋朝的,但沒斷過代,沒比較過,朱友明的心里還是不太踏實?;丶液?,朱友明不但找來資深藏友幫著“掌眼”,還四處尋找相關(guān)文獻一一對比,花了好幾天時間才確定東西沒問題。
“以前沒網(wǎng)絡(luò),不像現(xiàn)在百度一下,什么都能知道。”朱友明告訴記者,但這種探究原委的過程,才是收藏過程中的最大樂趣,“即便買到了假貨,自己也能學(xué)到一些收藏知識。幸好那時候造假的人也很少,買到的東西差不多都是真品。”
如今,這面色澤偏綠、繡色較薄、人物清晰的宋代青銅鏡已經(jīng)成為朱友明藏品中的精品之一,有人出價20萬元他都沒舍得賣。
慧眼識珍:戰(zhàn)國古鏡增值驚人
“對收藏者來說,淘到并且買對喜歡的東西,不亞于打了興奮劑。”朱友明告訴記者,自初次出手后,他對青銅鏡的興趣越來越濃,每次出差,都會四處打聽收藏市場,希望淘到更多、更好的寶貝,“但想淘寶成功,不僅要有一定的人脈關(guān)系,該出手的時候還得果斷,一旦猶豫不決,再好的藏品也會與你擦肩而過。”
2004年,朱友明因生意上的關(guān)系和家人前往江蘇徐州出差。因為喜歡收藏,很快就和當(dāng)?shù)冂娢岵┪镳^館長張兵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張兵給朱友明帶來一個好消息,湖北武漢的一位收藏者打算轉(zhuǎn)讓一面戰(zhàn)國的青銅鏡,聽說品相還不錯,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興奮不已的朱友明第二天便帶著家人跟隨張兵前往武漢。
對方拿出青銅鏡的時候,朱友明一上手便舍不得放下。因為這是一面保存非常好的戰(zhàn)國三龍造型的青銅鏡,平時很難見到。對方出價6萬元,這個價格雖然在朱友明的接受范圍之內(nèi),但家人持有不同意見:“這個價格都能買一套房子了,買面銅鏡既不能吃,又不能用,這不是浪費錢嗎?”
眼看無法談攏,朱友明只好退了出來。走到半路,心里仍然割舍不下的朱友明悄悄拉住張兵,并和家人撒了個小謊,說要和張兵去逛逛收藏市場,讓家人先回去。然后,趕緊跑回去用信用卡刷出6萬元,買下了這面古鏡。
“那天回到家,被家人狠狠‘修理’了一頓,幾天沒理我。”朱友明說,既然東西已經(jīng)到手,讓家人埋怨幾句也不在意,靠著之后的好好表現(xiàn),事情也就過去了。
讓朱友明家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去年的一次拍賣會上,一面類似圖案和品相的青銅鏡拍出了200多萬元,自家這面古鏡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7年時間增值驚人。朱友明坦言:“只要是收藏精品,價格只會越來越高,這也是高風(fēng)險才有高收益的一種佐證。”
銅鏡收藏:
把玩的是工藝和歷史
數(shù)十年來,朱友明為了收藏青銅鏡,跑遍了山東、江蘇、安徽、北京、重慶等數(shù)十個省市。藏品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從戰(zhàn)國開始至清朝末期,各種各樣的青銅鏡、銅鏡收藏了190余面。
隨藏品增加的還有朱友明在圈內(nèi)的知名度,不少省外收藏者幾經(jīng)打聽聯(lián)系上他,只為約個時間相互欣賞藏品,交流收藏心得。
朱友明介紹,青銅鏡、銅鏡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鑄造工藝和特點,上面的紋飾變化也體現(xiàn)出歷代以來的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也是近年來其價格一路攀高的主要原因。
“在前不久結(jié)束的佳德拍賣會上,一面唐代海獸葡萄鏡拍出了4000多萬元的歷史最高價,而在前幾年,拍價最高的也不過千萬元,青銅鏡的收藏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藏家所認可。”金華市收藏協(xié)會常務(wù)副會長施建設(shè)介紹,青銅鏡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尤其是品相上佳的精品,更是不可多得的投資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