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作者:徐黎明 發(fā)布時間:2011年06月09日
本報訊(記者徐黎明)5月中旬至6月上旬,鄱陽湖保護區(qū)邀請多路專家學者對干旱下的鄱陽湖進行了一次細致周密的科考活動。面對鄱陽湖大旱給水生生物帶來的嚴重危機,專家們十分擔憂,并提出應急辦法。
江豚遭受威脅候鳥少了一半
今年年初以來,我省降雨異常偏少,至5月底,湖口最高水位不超過10.60米,最低水位已低至8.41米,鄱陽湖水面積縮減80%以上。持續(xù)的缺水干枯,對鄱陽湖470余頭江豚生存棲息造成嚴重的影響。
連日來,省鄱陽湖漁政局組織漁政船36110號,會同都昌、鄱陽、星子等相關漁政分局人員趕赴湖區(qū)一線,開展緊急行動保護江豚,縮小干旱給江豚生存帶來的負面影響。據介紹,連續(xù)低水位,使得江豚棲息空間縮減,碰撞、擱淺突發(fā)事故發(fā)生概率增大。雖然今年禁漁總體秩序良好,但仍有少數滯留網具,為江豚生存埋下了較大隱患。漁政部門為此展開嚴格的執(zhí)法檢查,清除有害網具。
入夏以來,長時間干旱少雨,鄱陽湖候鳥食物鏈受到嚴重影響。位于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qū)的都昌縣多寶鄉(xiāng)洞子李村,是鄱陽湖候鳥集中棲息的一個小島,每年來到該島度夏的候鳥達到20萬只,但截至6月8日,只有10萬只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減少一半。
專家們通過對大湖池、朱市湖、常湖池的旱情進行實地考察,發(fā)現嚴重干旱影響到鄱陽湖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多樣性及候鳥生存環(huán)境。夏候鳥(水鳥)的棲息地縮小,魚類、貝類等生物資源衰退,水生植物(如苦草、眼子菜等)的生長發(fā)育受到較大影響,水生植被面積大幅度下降。按目前狀況,將嚴重威脅冬候鳥的食物來源。
鯉鯽種群繁衍遭遇“腸阻塞”
此次考察,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關注的是鄱陽湖鯉鯽自然種群繁衍,對鄱陽湖鯉鯽產卵場進行了“把脈”。他們采取現場調查與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對考察點進行GPS定位等方法,主要調查了鯉鯽產卵場的地形地貌概況、洲灘港汊走向、水生濕生植被分布、漁獲物種類組成等。
就今年超低水位對鄱陽湖魚類資源影響問題,科考組發(fā)現,旱見的春夏連旱,超低的水位,造成鄱陽湖洲灘港汊裸露,鯉鯽無法進入苔草等草叢產卵,種群繁衍遭遇“腸阻塞”。
不過目前,鯉魚集中產卵的季節(jié)已過,但其親本性腺退化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監(jiān)測。專家說,今年的旱情對鄱陽湖鯉鯽的產卵規(guī)模和幼苗育肥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調查與評估。好在最近一場強降水,讓鄱陽湖鯽魚的產卵條件有一定好轉。同時,近期的持續(xù)強降水和頻繁多雨,有利于鄱陽湖紅鰭鮊、翹嘴紅鮊、黃顙魚、鱖魚等其他定居性魚類的繁殖。
應建立珍稀水生動物緊急救護網絡
面對長江流域大旱給水生生物帶來的嚴重危機,專家們十分憂心,并積極研究措施。
專家說,此次旱情對鄱陽湖漁業(yè)資源造成重大損害,也造成江豚餌料匱乏,今年的增殖放流工作意義重大。據悉,放流工作將在近期陸續(xù)展開。
專家說,建立珍稀水生動物緊急救護網絡很有必要。河流和湖泊水位變淺、水面積縮小,增加了江豚等水生珍稀動物誤傷、誤殺、擱淺等的概率,需要在江豚等主要分布水域加強宣傳,建立緊急救護體系,對誤傷、擱淺的水生珍稀動物實施及時有效救治。對于一些違法的電捕魚和密眼網具,要堅決取締,對挖沙船作業(yè)要嚴格控制。
同時,針對嚴重干旱現狀,專家認為開展適度人為干預十分必要。比如向候鳥分布重要湖泊進行生態(tài)補水,有利于候鳥棲息地保護與資源恢復;適時開展水生動植物資源恢復工程等,為候鳥越冬提供食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