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06月10日
編者的話:
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提升,從出生、升學到開會、開業(yè),飯局成為了現(xiàn)階段國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那些從事企業(yè)營銷、單位接待等工作的人員更是疲于奔波于名目繁多的吃請中。應(yīng)酬飯局越來越多,能夠回家與家人吃飯竟成了不少都市人的奢望。
?;丶页燥?,是一種更有效的監(jiān)督。對黨員干部,不僅靠組織制度,還要依托家庭監(jiān)督。?;丶页燥?,是親情的依附與回歸,白天在外忙工作,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說話,不僅是親情的需要,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丶页燥?,是對父母盡孝道,對妻子的愛之深。陪父母吃餐飯,飯后刷刷碗,或者幫他們?nèi)嗳嗉?,對老人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陪妻子孩子吃飯,是一種水乳交融、親情滿溢的幸福工程。幫愛人干點家務(wù),為孩子看看作業(yè),陪家人逛逛商店,為老人做點什么,那是一種做人的基本責任。讓我們從自己做起,自覺抵制不良世風的影響,這樣,“回家吃飯”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家庭的幸福指數(shù)也才會越來越高。
那么,今天如果你有飯局,你可不可以對邀請者說:“今天,我要回家吃飯。”
回家吃飯吧
“媽媽,今天回家吃飯吧!”當聽到孩子打來的電話時,在贛州某股份制銀行上班的劉曉(化名)怔了一下。“有半個月沒在家吃飯了吧。” 作為信貸部經(jīng)理,劉曉頻繁地參與業(yè)務(wù)飯局,幾乎很少與家人一起吃飯。
劉曉坦言:“在外應(yīng)酬都比較累人,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人之所需。當吃飯變成一種應(yīng)酬,吃飯成為商業(yè)活動、迎來送往、情感溝通的一種手段時,酒桌上的人情世故,賓客間的逢喝必醉,不僅讓人們患上社交疲勞癥,吃出了一身毛病,也影響了家人間的情感交流。劉曉說:“比起外面的山珍海味,家里的粗茶淡飯顯得是那么可貴。”
1
過多飯局很傷身
“有飯局說明業(yè)務(wù)好,我們做業(yè)務(wù)的要多結(jié)識人,才能把事業(yè)做好。忙于應(yīng)酬不回家吃飯,在我們當中是正?,F(xiàn)象。”劉曉說,她周末在家吃飯也不到一頓,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客戶或者朋友吃飯。
“你看看我的皮膚,暗淡無光,身材又胖了一圈,”劉曉無奈地說,“可像我這樣跑業(yè)務(wù)的,不參加飯局,哪來的人脈和財路???”
董明(化名)是某公司的辦公室副主任,他告訴記者:“剛工作那一年,我經(jīng)常跟著領(lǐng)導出席一些活動。我每周至少有兩天要陪領(lǐng)導在外面吃飯,甚至周末也要陪,工作之前煙酒不沾的我,因此也學會了抽煙喝酒。”一年下來,董明的體重暴增了10多公斤,將軍肚出來了,臉也肥腫了。“以前經(jīng)常去打籃球,可現(xiàn)在連跳都跳不起來了。陪領(lǐng)導應(yīng)酬對于我來說,比上班還累。”董明說。
無酒不成席,這是飯局中的鐵律,可酒喝多了傷身體。“前段時間去醫(yī)院體檢,查出‘酒精肝’,連‘三高’也來了。我為革命常喝醉,搞活了經(jīng)濟搞壞了胃。希望在不得罪領(lǐng)導的前提下能改變現(xiàn)狀。”董明開玩笑說,言語中透出些無奈。
2
觥籌交錯很累心
盧小璐(化名)是某事業(yè)單位的行政辦公室主任,平時領(lǐng)導的飯局她都要忙前忙后。她說,行政部門飯局肯定很多,不斷有檢查考察等事務(wù),除了早餐、周末(加班例外),上班日基本上有飯局。
“領(lǐng)導讓我敬酒,我便要舉著酒杯繞著桌子挨個敬,很多時候得一杯一杯地干。” 盧小璐說,她最不喜歡和陌生人吃飯了,怕沒有話題。
劉曉擔心說,最怕整個飯局上就自己一個女性,有的男性看到有女性在場,還故意講“葷”笑話。面對這種狀況,她只能跟各路人士插科打諢,甚至“逢場作戲”。
郭軍(化名)是一名公務(wù)員,由于文筆不錯,被安排在辦公室工作。“領(lǐng)導喜歡赴飯局,我也得鞍前馬后陪著,還要加倍小心,當心這個領(lǐng)導沒喝到酒,當心那個領(lǐng)導沒敬到酒。”郭軍向記者抱怨道。
“我的青春就這樣浪費在飯局上。在工作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在酒杯中卻讓我感到迷茫,甚至感到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這讓我的心很受傷。”郭軍感慨道。
3
回家吃飯很幸福
前幾年,一句網(wǎng)絡(luò)流行語“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讓人記憶深刻。今年全國“兩會”時,女代表、委員關(guān)注“回家吃飯”,認為“回家吃飯”是種幸福。“回家吃飯,回家吃飯,不管你離家多么遠;回家吃飯,回家吃飯,媽媽捧著碗”,歌手龐龍的《回家吃飯》喚起了我們對母親的記憶和對家庭的依戀。
在頻繁的飯局中,許多人很少和孩子碰面了,深夜回家孩子已睡著了,早上孩子上學了他們還在夢鄉(xiāng)。而且,與妻子相處交流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便日漸疏遠。
盧小璐表示,她不愿參加太多的飯局,因為飯局因素不能陪丈夫和孩子吃飯。她說,弄得不好,會給一個和睦的家庭帶來危機,甚至是離婚的代價。
“我在接待辦工作5年了,看多了有些領(lǐng)導基本在賓館轉(zhuǎn),一天幾個飯局,一周有六天半在賓館。”在某縣接待辦的陳鋼(化名)說,“雖然我也要做這項工作,但我每周都要爭取有兩天和家人一起吃飯。在溫暖的燈光下,品嘗著親人做好的熱氣騰騰的飯菜,是件多美好的事。”
記者在采訪時,一位國企單位負責人說,吃多了賓館的飯菜,總是渴望在家吃頓稀飯加咸菜。他表示,現(xiàn)在一般能回避的飯局他一定回避。
“以前是打電話說我不回家吃飯了,”劉曉拿起手機說,“現(xiàn)在是打電話說我要回家吃飯。”在她眼里可以看出,回家吃飯是幸福,因為家是港灣,是最溫暖、最溫馨的地方。
●鏈接一
在外就餐隱患多
盡管明知在外就餐不健康,但外出就餐仍成為越來越多現(xiàn)代都市人無奈的選擇。日前,一項針對在外就餐原因的調(diào)查顯示,在被調(diào)查的2000多人中,34.71%的人“懶得做飯”,32.07%的人選擇了“太忙,沒時間做”,另有26.30%的人和6.92%的人由于應(yīng)酬多或壓根不會做,只得在外就餐。“太忙”“懶”是現(xiàn)代人不肯下廚的重要原因。然而,其中71.68%的人表示,如果能選擇的話,還是會自己做。
除導致發(fā)胖外,在外就餐更可能引發(fā)心臟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據(j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全國上癮與物質(zhì)濫用中心”針對12歲至17歲孩子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飯不到2次的孩子,與每周能與父母共進晚餐5次以上的孩子相比,接觸香煙、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全家共進晚餐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香港記憶學總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常在外就餐還可能損傷記憶力。究其原因,是因為常下館子的人對味精、淀粉、脂肪的攝入消費量更多。此外,在外就餐還存在很多衛(wèi)生隱患。且不說菜肴質(zhì)量未必能保證,就連一份反復(fù)使用的菜單,平均帶菌數(shù)就可達500萬個以上。
●鏈接二
在外就餐四建議
有些人不得不出席各種應(yīng)酬,對于他們而言,“家常便飯”成了“奢侈品”。對此,專家提出了以下建議:
少喝酒。酒量好的人并非對酒有天然抵抗力,他們的身體會更多地受到酒精危害,因為不醉不等于不帶來高血壓、動脈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此外,甜飲料易導致肥胖,也要盡可能少喝,代之以清茶。
先吃主食。宴飲時總是先吃菜,后上主食,待菜過五味之后卻早已沒有了吃主食的胃口。這樣的飲食使得身體能量主要來自脂肪和蛋白質(zhì),會在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有害廢物。而若有清淡的主食相伴,則會減小危害。
避開煎炸食品和高脂肪菜肴,多點相對清淡的菜肴,如涼拌、清蒸、燉菜、湯菜等。
多吃蔬菜和豆制品。餐桌上要保證有綠色蔬菜,即使葷菜中也應(yīng)常配有香菇、木耳、冬筍。就餐者可以有意識地把筷子伸向這些食品。(記者溫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