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何志成 發(fā)布時間:2011年07月12日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其實也是資金逐利于市場的風險杠桿或曰風險價格。但從更宏觀的層面分析,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并不完全來自于市場,很大程度來源于行政力量干預。換一個角度,市場是一樣的,但政治待遇不同,風險差異巨大。
比如,國有企業(yè)既是壟斷的,也是政府重點照顧的,它們的經營很少有風險,因此可以極大地壓低資金價格,在與銀行談判時處于明顯地優(yōu)勢地位;中小企業(yè)恰恰相反,因為一旦市場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或較大的經營性風險,先死掉的一定是中小企業(yè)。
至于純粹的民營企業(yè),得到銀行業(yè)支持的可能性更低。由于它們的風險偏好指數很高,承受“高利貸”的能力也高,客觀上催生了高利貸市場。如果說中國存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內生動力,主要源自于它們。
粗略計算,中國借貸市場可以分為六個層次,利率水平差異巨大,且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
最低的一層被稱為日息,目前大約在日息率百分之五,正是它們引領著高利貸市場,使借貸市場的黑市利率越來越公開化。
第二層是民間錢莊或曰地下黑市,它們的借貸對象主要是民營企業(yè)中的高風險追逐者。目前,民間錢莊或地下黑市(民間借貸錢會等)的貸款利率已達到年息60%~100%,說明貨幣市場的風險已經極大。
第三層是以當鋪、小額貸款公司、民間擔保公司為代表的游離于體制邊緣的“準”借貸市場,它們主要經營超短期的保命貸款或過橋貸款,利率要低一點,但性質與第二層差不多。很多這類公司都在私下進行攬存業(yè)務,付給15%或20%的高息,然后以30%、40%,甚至更高的價格放貸出去。
第四層是信托公司,它們利用委托貸款模式使高利貸市場“合法化”,而且將商業(yè)銀行引入了高利貸市場的逐利群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的信托產品三方協(xié)議:貸款人將物業(yè)抵押給銀行,由銀行發(fā)行信托理財產品,并提供擔保,然后由信托公司合法地放貸,最終風險還是商業(yè)銀行承擔。目前各類信托產品普遍以15%左右的價格吸收存款,發(fā)行理財產品,然后以20%以上的利率放貸,加上各種手續(xù)費,貸款實際成本也將近30%。
第五層是信用社和城商行借貸市場,這類金融機構由于屬于體制內,可以進入銀行間拆借市場,因此成為利率市場化的最大影響源為什么銀行間拆解市場的利率水平會明顯高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很多,主要是它們在起作用。由于政策容許它們以高于基準利率80%左右的價格放貸,因此將完全市場化的利率水平抬高到年息12%左右。
第六層才是最廣大的國有股份制銀行所控制著的信貸市場。雖然這個市場受到國家政策的嚴格管制,同時各家國有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較高,但由于市場的力量,現在許多銀行通過各種方式介入了高利貸市場或者通過各種名目提高貸款利率。比如,隨著個人貸款和消費類貸款利率比重的增加,貸款上浮的比重也增加,使得整個市場的利率水平也越來越高,目前個人信貸平均上浮30%左右。
貸款市場充滿亂象,被嚴格管制的存款市場也在遭遇沖擊。但整體看,存款市場沒有市場化改革的動力。
為什么存款市場難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很簡單,兩個原因: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國有銀行的競爭力將嚴重下降,甚至可能倒閉;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存款大戰(zhàn)合法化,有可能倒逼基準利率提高,推升通貨膨脹。
由于中國經濟的二元化結構,國有銀行承擔著國有企業(yè)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絕大部分貸款,這些貸款很多是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貸款,建設周期長,收益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它們只能承受同期基準利率水平?,F在這樣的貸款大約占國有銀行貸款總量的40%~50%。若存貸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這些項目只能停貸,形成壞賬。
利率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但道路曲折,難題很多,搞不好反而添亂。怎么辦?一是要漸進有序地推進改革,不能亂,而且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治亂;二是要適應宏觀經濟整體的市場化程度,國家經濟主體的市場化程度提高了,國有企業(yè)都能按照市場化原則經營了,利率市場化也就會水到渠成。
(中國農業(yè)銀行(601288)總行高級經濟師)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國銀監(jiān)會、工業(y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