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25%的收益率來對抗3%的CPI增長,如果真把錢存進了銀行,那么到了年末,你的收益其實是負數。
存銀行“虧錢”,那么做其他的投資理財又如何呢?曾經在大牛市中帶給人們8%收益的打新股早已絕跡,能跑過CPI年收益4%的信托產品最近遭到封殺,投資房產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黃金白銀究竟會走出怎樣的曲線?
站在理財的“分岔路口”,你會把錢投向哪兒?
A 市場怎么了?
打新股產品絕跡
5月以來,A股一路下跌,打新股已經從“穩(wěn)賺不賠”變成了高風險投資,這讓許多一直靠打新股中簽來安穩(wěn)獲利的投資者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
銀行理財師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從去年開始新股頻頻破發(fā),打新股產品就已失去了原有的投資意義。而今年5月以后,破發(fā)現象更為明顯,即使部分新股上市首日有漲幅,但漲幅也僅為個位數。另外,以往僅是大盤股上市容易破發(fā),但現在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也成了重災區(qū),大量散戶和機構都被深套。
據統(tǒng)計,今年上市的新股共150多家,已有近半數破發(fā)。其中1月上市的新股中有21家慘遭破發(fā),而4月和5月也分別達到了16家和19家。
信托類產品停售
“你們銀行以后買不到信托類產品了?不會吧!”上個月,當市民劉女士接到銀行理財經理的電話后感到很驚訝。她已經連續(xù)兩年投資信托類產品,累計收益接近10%,相比一些朋友還被套在股票和基金里,她曾經很慶幸。“銀行不賣信托產品了,手頭的10多萬還真不知道往哪里投。”劉女士現在很犯愁。
“因為收益率較高,信托類理財產品一直都很好賣。”銀行理財經理介紹,信托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都在4%以上,“整個2009年,信托類理財產品都賣得十分火爆。”吳先生認為,雖然國家叫停信托類理財產品,是為了防范銀行的信貸風險,但隨著信托類產品的停售,今后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會越來越少,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將會降低。
據了解,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像債券票據類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2.2%~2.5%之間,和定期存款差別不大。
B 投資者在投啥?
商業(yè)地產熱賣場景頻現
“我們這兒的鋪面均價是4.3萬/平方米,一上午就賣完了。”在位于城南新會展附近的一個樓盤,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該樓盤推出的首期80套投資性商鋪,面積從7平方米到40平方米不等,單價最低3.8萬/平方米,最高方5萬多/平方米,在售賣前已經被提前認購了30多套,而開盤當天更是一個上午就將剩余的40多套鋪面銷售一空。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在不動產投資領域里,除商鋪外,商業(yè)寫字樓的投資也非常火爆。業(yè)內人士表示,投資者對住房投資信心不足,因此催生了商業(yè)地產的火爆。
黃金投資依舊火爆
普益財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黃金價格的上漲使得國內引發(fā)了一股新的黃金投資熱潮。目前市場上,不少店里的金條剛到貨就被搶購一空。
此外,近期銀行的黃金理財產品也體現了黃金投資的熱度。據統(tǒng)計,2010年5月,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黃金類理財產品共計5款,較之前的3個月有明顯增加。從預期收益來看,它們均為保證收益型,也就是說都保證了最低收益率,同時根據掛鉤標的的表現可能獲得更高收益率。
啥也不想了 就基金定投吧
王小姐是個不折不扣的“財女”,參加工作4年多來,她把幾乎所有的投資品種都嘗了個遍,但投資效果都不明顯,股票甚至還深套了40%。思來想去,王小姐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投資行為,只留下了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被稱為弱市的投資利器。從穩(wěn)健理財的角度來看,今年確實有不少銀行都加大了對基金定投業(yè)務的開展力度,較為穩(wěn)健的基金定投也確實成為了不少市民的主要理財選擇。但需要提醒的是,定投可以適當縮小投資風險,并不等于沒風險,投資者需要考慮清楚通脹的因素和影響。
C 理財師在干嘛?
債券產品成主流
既要能保本,又要取得比銀行利息更高的收益,現在的理財師會推薦些什么產品呢?某國有銀行理財師表示,從目前理財市場看,恐怕離不開“債券”。
“首先市民可以自己購買債券,比如國債、企業(yè)債等。”理財師表示,目前國債中最好賣的是三年期國債,利率為3.73%,應該能夠跑贏CPI,值得厭惡風險的市民投資。但國債的缺點是投資期限長,如果提前支取還要付手續(xù)費。
“其次市民還可以購買債券型理財產品或債券型基金。”理財師介紹說,這兩款產品實質就是你把錢交給銀行或基金公司,讓它們代你買債券,因此收益也不會太高;債券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在2.5%左右,債券型基金一般在2%~5%之間。但這些產品的操作周期比較靈活,一兩個月就可以將資金回籠。
超短期產品成發(fā)行主力
昨日,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發(fā)布一周理財產品研究報告顯示,本周3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占比高達67%。
數據顯示,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量占比逐漸擴大。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41只,占總發(fā)行量的41%;1-3個月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26只,占總發(fā)行量的26%;3-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14只,占總發(fā)行量的14%。從不同理財期限的發(fā)行數量分布來看,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數量仍然占市場主導,且占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商業(yè)地產熱賣場景頻現
“我們這兒的鋪面均價是4.3萬/平方米,一上午就賣完了。”在位于城南新會展附近的一個樓盤,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該樓盤推出的首期80套投資性商鋪,面積從7平方米到40平方米不等,單價最低3.8萬/平方米,最高方5萬多/平方米,在售賣前已經被提前認購了30多套,而開盤當天更是一個上午就將剩余的40多套鋪面銷售一空。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在不動產投資領域里,除商鋪外,商業(yè)寫字樓的投資也非常火爆。業(yè)內人士表示,投資者對住房投資信心不足,因此催生了商業(yè)地產的火爆。
黃金投資依舊火爆
普益財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黃金價格的上漲使得國內引發(fā)了一股新的黃金投資熱潮。目前市場上,不少店里的金條剛到貨就被搶購一空。
此外,近期銀行的黃金理財產品也體現了黃金投資的熱度。據統(tǒng)計,2010年5月,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黃金類理財產品共計5款,較之前的3個月有明顯增加。從預期收益來看,它們均為保證收益型,也就是說都保證了最低收益率,同時根據掛鉤標的的表現可能獲得更高收益率。
啥也不想了 就基金定投吧
王小姐是個不折不扣的“財女”,參加工作4年多來,她把幾乎所有的投資品種都嘗了個遍,但投資效果都不明顯,股票甚至還深套了40%。思來想去,王小姐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投資行為,只留下了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被稱為弱市的投資利器。從穩(wěn)健理財的角度來看,今年確實有不少銀行都加大了對基金定投業(yè)務的開展力度,較為穩(wěn)健的基金定投也確實成為了不少市民的主要理財選擇。但需要提醒的是,定投可以適當縮小投資風險,并不等于沒風險,投資者需要考慮清楚通脹的因素和影響。
C 理財師在干嘛?
債券產品成主流
既要能保本,又要取得比銀行利息更高的收益,現在的理財師會推薦些什么產品呢?某國有銀行理財師表示,從目前理財市場看,恐怕離不開“債券”。
“首先市民可以自己購買債券,比如國債、企業(yè)債等。”理財師表示,目前國債中最好賣的是三年期國債,利率為3.73%,應該能夠跑贏CPI,值得厭惡風險的市民投資。但國債的缺點是投資期限長,如果提前支取還要付手續(xù)費。
“其次市民還可以購買債券型理財產品或債券型基金。”理財師介紹說,這兩款產品實質就是你把錢交給銀行或基金公司,讓它們代你買債券,因此收益也不會太高;債券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在2.5%左右,債券型基金一般在2%~5%之間。但這些產品的操作周期比較靈活,一兩個月就可以將資金回籠。
超短期產品成發(fā)行主力
昨日,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發(fā)布一周理財產品研究報告顯示,本周3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占比高達67%。
數據顯示,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量占比逐漸擴大。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41只,占總發(fā)行量的41%;1-3個月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26只,占總發(fā)行量的26%;3-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14只,占總發(fā)行量的14%。從不同理財期限的發(fā)行數量分布來看,超短期理財產品發(fā)行數量仍然占市場主導,且占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