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發(fā)布時間:2011年09月20日
國際時評
據新華社電 歐資評級機構惠譽近日警示,若中國銀行業(yè)的危機繼續(xù)侵蝕投資者對宏觀金融穩(wěn)定性的信心,將可能在未來6個月至兩年內,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葑u此舉是客觀預警還是做空陰謀?其他評級機構會不會跟進下調評級,擴大負面影響?
惠譽單獨選擇唱“黑臉”
銀行信貸、地方債和新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是惠譽對中國此舉的誘因。今年4月,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債信評級展望由穩(wěn)定下調至負面。
問題真有那么糟嗎?同為全球頂級評級機構的穆迪和標普對風險程度和中國經濟預期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標普常駐新加坡的主權評級分析師陳錦榮表示:“中國的銀行借貸問題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監(jiān)管者做了大量風險防范。即便出現風險也會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外匯收入等做補充,抵消負面影響。”他說:“我們對中國主權評級的展望是‘穩(wěn)定’,預計未來10年仍會保持較高速度增長。”陳錦榮說,“未來6個月至2年內,降低中國評級的可能性低于30%。”另外,穆迪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惠譽是否“毀譽”中國?
在“信心是金”的形勢下,惠譽“看空”中國銀行業(yè)引起關注,引發(fā)了市場對其“陰謀論”的質疑:由歐美資本控制的惠譽,意在犧牲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為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美爭取資金回流,重建市場對歐美經濟的信心。
“過度反應和置若罔聞都不可取。但需看到,惠譽在對中國銀行業(yè)和地方債務的評價上確有放大風險、片面解讀之嫌。”中國人民大學信用評級研究中心主任吳晶妹教授認為,作為歐美資本的評級機構,不可忽略惠譽來自外部的壓力。“歐洲認為惠譽等評級機構的做法有意針對歐洲。在這種背景下,惠譽需要找到新的‘黑名單上榜者’,以亮出自己所謂‘公正’的姿態(tài)。”吳晶妹說。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江涌說:“金融危機時評級機構的‘集體失聲’讓其聲譽大損,現在或許正是‘挽回顏面’的時候。不排除惠譽為擴大其市場影響力,提升在國際評級體系中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而有意放言的可能。”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國銀監(jiān)會、工業(y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