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部分東莞人洗腳上田,成了富有的第一代人。不過,這部分富起來的人并不滿足于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而開始追逐精神的享受,其中就有不少人選擇了收藏古玩、藝術品。
其中,一些人把藝術品當做私人愛好,獨自享受古玩、藝術品的收藏過程,而隨著東莞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收藏品和藝術品也成為市民談論的話題,并催生了一批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
不久前,東莞市第五屆藝術品博覽會開展,帶來了來自世界及全國各地的10萬件藝術品,而之前南城藝展中心、莞城森暉古玩城以及中和堂等藝術品文物的民間博物館和交易市場的出現(xiàn),使東莞收藏大軍漸漸浮出水面。
目前看來,收藏品交易市場方興未艾,很多人瞄準了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契機。然而,東莞的收藏品交易平臺如何發(fā)展?
收藏品交易平臺大量涌現(xiàn)
12月11日8時許,今年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天。
寒意沒能阻擋淘寶人的步履,三五個中老年人結伴漫步在莞城光明路榕樹頭附近的玉器、古玩攤位周邊,用放大鏡看看玉器的材質(zhì),用手掂量一下古玩的重量……為的就是估一估玉器和古玩的價值。
一到周末,莞城光明路榕樹頭附近的玉器、古玩商都聚集于此,把最新收集到的“寶貝”都攤在陽光下,讓所有愛寶之人來甄別真假,然后討價還價,一塊玉器少則能賣到數(shù)百元,多則數(shù)萬元,雙方談妥便可進行交易。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東莞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就開始四處“尋寶”,成為東莞第一批收藏愛好者。那時的收藏者都將目光集中在了字畫、古玩上,沒有進行交易,而是單純地享受收藏的過程。
不過,隨著收藏者的市場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盤活手中的收藏品。于是,有一批人開始投入到了收藏品的交易中,把收藏也作為投資理財的一種方式,也有人從中得到了豐厚的財富。
隨著東莞收藏市場的發(fā)展,東莞市政府也把藝術品鑒賞作為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進行推動,建成了嶺南美術館、東莞展覽館、可園博物館和莞城美術館等公益性藝術設施,對東莞的古玩和藝術品的收藏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民間的資本力量也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嘗試建立多種形式、不同的定位的交易平臺,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也不斷涌現(xiàn)。
2008年,可園博物館斜對面就開了一家森暉古玩城,古玩城占地面積達到了12000平方米,共有80間商鋪,商鋪經(jīng)營的內(nèi)容包括了奇石、古典家具、玉石和毛瓷等古玩和藝術品。
同時,森暉古玩城的定位集博物館、古玩城和科普基地為一體。不過,從功能上來說,森暉古玩城更是一個古玩交易平臺,是東莞首個有規(guī)劃建造的古玩、收藏品集散地。
可以說,森暉古玩城的出現(xiàn),為東莞古玩、藝術市場提供了一個的范本。在森暉古玩城開業(yè)一年多后,南城街道辦嘗試用5萬平方米的舊廠房改造成南城藝展中心,商鋪多是經(jīng)營工藝品。
較為平民化的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不斷出現(xiàn),也有人謀劃了高檔的交易平臺。
以不久前開業(yè)的中和堂為例,展館面積達到了15000多平方米,由眾藝館、書畫館、珍寶館、文化會所、多功能藝術廳組成,囊括青銅、古玉、金石、書畫、古陶瓷,以及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的瓷板畫、瓷器作品和仿古高檔紅木家具等高端藝術品。
交易平臺發(fā)展的挫折之路
據(jù)之前的資料顯示,廣東省普洱茶每年出口量達六千多噸,遠超普洱茶的故鄉(xiāng)云南省,居全國第一位。
其中,東莞市各個鎮(zhèn)區(qū)分布著大小茶行五千余家,普洱茶愛好收藏者達到六萬余人,每年從外購置用以收藏投資的普洱茶超過兩萬噸,交易額超過30億元。東莞市收藏茶葉價值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收藏者超過一百人,長安鎮(zhèn)就有一位愛好者收藏的普洱茶、湖南黑茶等達到四千多噸。
也正是方興未艾的茶葉市場,讓袁楚超看中了其中的商機,推出了另外一個藝術品交易平臺。袁楚超認為,茶葉都能被當做古玩一樣收藏,而且價格被炒高了數(shù)倍,那么真正的古玩、藝術品該有多大的市場?
2006年,袁楚超讓藝術家常慶利來東莞辦一個藝術展,開始試水藝術品博覽會。可沒想到,常慶利作品展出期間,很多市民前來購買,銷售出了60多萬元。這就堅定了袁楚超籌辦東莞首屆藝術博覽會的決心。
2007年,袁楚超籌劃了東莞首屆藝博會,布展350個展位,邀請了來自全國的商家,但真正來參加展出的商家并不多。算下來此次藝博會虧了40多萬元。接下來,第二屆、第三屆的情況都不樂觀,繼續(xù)虧錢,甚至整個團隊解散了。
到了2010年,山東濟南、重慶、蘇州、南京、溫州和洛陽等城市的藝博會相繼停辦,袁楚超也準備把東莞的藝博會也準備停下來。然而,東莞提出了建設“文化名城”的目標,袁楚超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袁楚超給國內(nèi)外的商家和藝術家發(fā)去了信息,表示東莞藝術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了,東莞每年準備投入10億元打造文化名城,從而吸引不少商家前來參展東莞第四屆藝博會,藝術品的銷售也異?;鸨?/p>
直到今年,不少藝術家主動聯(lián)系袁楚超,表示要親自帶作品參加東莞第五屆藝博會,這讓袁楚超徹底感覺到了藝術的“春天”。于是,他拿出了10萬元,為藝博會會場首次鋪上了紅地毯,還拿出了價值數(shù)十萬元的藝術品作為獎品……今年,藝博會首次實現(xiàn)了收支平衡。
博覽會形式的興起,又為東莞古玩、藝術品市場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東莞的藝術品交流也漸漸浮出了水面??梢哉f,袁楚超的博覽會走過的5年,也正是東莞收藏品、藝術品交易市場興起的5年。
不過,就東莞交易市場來說,也存在瓶頸。
交易市場資源有待整合
與廣州深圳自發(fā)形成的收藏品、藝術品交易市場不同的是,東莞的收藏市場較為零散,且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盡相同。
森暉古玩城注重的是古玩的年份,沒有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刻意限制;南城藝展中心注重的是藝術品的銷售,定位不在于高檔;中和堂則主打真品珍品古玩和藝術品,走高端路線;而藝博會重在“博”,囊括了國內(nèi)外的古玩、藝術品。
可以看出,東莞涌現(xiàn)的一個個收藏品的交易市場,并沒有整合目前東莞的收藏資源,大量的收藏依然散落民間。據(jù)統(tǒng)計,東莞的收藏大軍達到了10萬人次,不少人也曾到香港或海外參與藝術品的競拍,投入了大筆資金爭奪藝術真品,但都是隱蔽地進行。
一直以來,東莞人一貫以低調(diào)著稱,就算拍得了傳世藝術品,也不對外宣傳,更多只是停留在了把玩階段。這些收藏人員分成了一個個小圈子,沒有適當?shù)慕涣鳎矝]有交易,大多都是秘密進行的。
正因交易市場的不透明,東莞的古玩藝術品市場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存在大量的贗品,真假難辨。就如一名業(yè)內(nèi)人士說,東莞字畫、古玩市場大多都是假貨,尤其是古字畫市場,贗品率高達9成以上,一位名家的贗品可賣幾萬元,但成本卻是幾百元。所以,東莞很多民間收藏者就不遠千里到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尋找藝術精品,東莞本土藝術品的交易一直缺乏原始動力。
另一方面,東莞人有不少人在藝術品上交了不少學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東莞就已經(jīng)有人邁出了藝術品收藏的第一步,到國內(nèi)四處尋找藝術品,只要有人到東莞辦書法展,書法作品也會被“搶掠一空”。
慢慢地,不少人發(fā)現(xiàn)原來認為的古玩、藝術品,并沒有想象中值錢,沒有意料中的收藏價值,不少東莞人把收藏興趣轉(zhuǎn)向了普洱茶。直到普洱茶收藏熱退去,古玩、藝術品又回到了東莞人的視野范圍內(nèi)。
一名業(yè)內(nèi)人士說,現(xiàn)在東莞剛形成的幾個古玩、藝術品交易平臺定位各不同,又有各自的特色,頗為難得,但較為分散,接下來能形成一個集群區(qū)域,可能會有更好的文化氛圍。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每個鎮(zhèn)都打造一個收藏品的交易平臺,那就有重復建設之嫌了,也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就缺乏標桿意義。政府應該有意地進行謀劃,整合現(xiàn)今已有的資源,扶持民間的收藏力量,使形成一個較有序的交易市場。
采寫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