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發(fā)布時間:2012年01月16日
“在這樣一個樓市的冬天,生存是最重要的”
本報記者 董映頡 北京報道
新的一年,對于房企來說,似乎并沒有帶來任何新的氣象。樓市有如新年的天氣,漸行漸冷。
“今年的樓市有一個漫長的冬天。”北京一家房地產企業(yè)的老板李群(化名),望著窗外長安街邊一棟剛剛封頂卻已經停工了的高端住宅樓盤,頗多感慨。
為了能度過這個漫長的冬天,用李群的話來說,他“能用的辦法都用了,現在不為賺錢,只要能留得住青山,全身而退,就算是很滿意的了”。
停工的停工 封盤的封盤 “現在已經不再考慮促銷降價了,”李群面對記者,有些無奈,“買房的人總希望房價能降到底,但多少才是底,根本沒人知道,我們即使一降再降,買房人總覺得還能再降。”
李群的公司規(guī)模不大,公司正在做的項目只有三個,都是普通住宅項目,一個在北京房山,另外兩個分別在天津的薊縣和武清。
2011年6月份,李群北京房山的項目已經領到了預售許可證。當時,樓市調控剛開始不久,李群和他的銷售團隊盡管已經有點感受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但因為當時房價并沒有實質性的下降,因此,預熱了兩個月之后,李群以均價13800元/平方米的價格開始進行一期銷售。
然而,也就是在2011年8月份,北京樓市成交量急劇下降,整體價格停漲,而此前漲勢洶洶的通州房價,也開始不斷地“跳水”。因此,李群的樓盤開盤之后,銷售就顯得相當冷淡。
2011年10月份,當萬科、綠地、金地在房山的樓盤掀起了促銷打折之風的時候,他的樓盤也曾經試圖用降價來吸引客戶回籠資金,但他馬上就發(fā)現,“與大牌房企拼價格,那將死得更快”。
“與同區(qū)域的知名項目相比,比如中糧萬科長陽半島等,我們這種小開發(fā)商做的項目本來就沒有很大的價格優(yōu)勢和降價空間,”李群告訴記者,“降價之后,即使房子賣出去,也還是賠的。”
因此,李群做了一個他并不愿意做的決定——暫時“封盤”。“到2011年年底,你就真覺得房子是一點兒也賣不動,有幾個看房的,一看就沒什么意向,”李群是北京人,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所以干脆自己也就不想賣了。”
“就是想先停一段時間,過完年再說,一方面看看政策方向,另一方面年前本來就是個淡季,房子不賣了還少花些成本。”李群說。
不但已經進入預售程序的樓盤封盤不賣了,武清項目的主體已經建成70%的項目也決定先停工不建了。
“房子賣不出去,資金回不來,貸款也沒法貸,現在也就維持公司正常運轉,武清那邊只能停工。”李群告訴記者,“否則,年底建筑公司的錢都結不了。”
事實上,在2011年10月份前后,李群就已經開始從擔保公司進行拆借,騰挪資金了,無奈短期拆借的利息越來越高,樓盤銷售又不順利,李群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他表示,要想過冬,就得控制開發(fā)量、把握開發(fā)節(jié)奏、提高資金周轉率,因為對于小房企來說,“穩(wěn)住現金流最關鍵”。
賣項目求生存
同樣也是在2011年底,李群將手中天津薊縣的項目轉讓給了當地一個國資背景的開發(fā)商,收回資金1.2億元人民幣。
“薊縣的項目前期只開發(fā)了大概30%,當地的這家開發(fā)商看上了那塊地,我們基本按照土地價格加上前期投入的資金,按成本價轉讓給他們了,沒掙著錢但也算沒賠。”李群說。
李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當地建20萬平方米的商品房,每天僅是銀行的利息、稅費等就至少要支出20萬元。而從市場來看,現在的樓市狀況是購房者持幣觀望。“賣不出房,后續(xù)資金跟不上,工錢、貨款都會壓的你難以喘息。”李群告訴記者。
“現在靠賣幾套房子回籠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李群表示,“雖然直接轉讓項目,掙不到什么錢,但是就回籠資金來看,卻快得多,相當于一下子賣掉幾十套房子。”
收回來的1億多資金,李群沒有再繼續(xù)投資房地產,用他的話來說,他深刻地懂得老太太賣雞蛋的哲學,如果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那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因此,李群用現有的資金投資了一家文化企業(yè),“現在,專門從事房地產開發(fā)的人,除非是招保萬金那樣的大企業(yè),要不然那日子就難過了,你看連星河灣都開始賣白酒了。”李群打趣著說。
2012年初,李群在給員工開會時表示,將公司的發(fā)展基調定位為“求穩(wěn)”為主,“在這樣一個樓市的冬天,無論經營什么,生存是最重要的,熬過冬天,春天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