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徐紹峰 發(fā)布時間:2011年11月14日
在上證指數近來徘徊于2500點上下、市場重陷低迷之際,證監(jiān)會前主席周正慶日前公開呼吁,“應盡快制定積極的股市政策,扭轉股市低迷的狀態(tài)”。
為什么“股市低迷的狀態(tài)”必須“扭轉”?
最簡單的道理是,股市低迷,不僅會通過不斷下降的成交量,影響印花稅收入;也會通過“財富效應”的喪失,降低股市的吸引力,影響直接融資規(guī)模的擴大。有人或許會以今年1至9月證券交易印花稅完成收入370.95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僅為微不足道的0.5%,來佐證股市低迷對稅收影響的無足輕重;也會以股市吸引力降低的同時,新股發(fā)行依然“三高”盛行、申購者云集,來證明股市好壞與融資多少、發(fā)行成敗無關。不過,這些人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股市長期低迷,不僅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會最終喪失,股市也將會因為無法發(fā)揮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作用,而失去作為推動經濟發(fā)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最終會被邊緣化。特別是,在信貸收緊而社會閑置和零散資金依然充沛的背景下,一個低迷的資本市場,只會將更多原本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優(yōu)化配置,“配置”進實體經濟的資金,推向民間借貸市場,使其變成影響金融和經濟穩(wěn)定的東沖西突的“熱錢”。此外,股市低迷,還會影響中國股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所應擁有的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影響力。畢竟,一個低迷不振、無人問津、日漸萎縮的市場,是無法令全球關注、也無法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影響的。
正因為股市低迷,既影響到居民“財產性收入”,又由此影響到內需增長和消費拉動,進而影響到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同時也會深遠地影響到國家金融戰(zhàn)略的實施,因此,“制定積極的股市政策,扭轉股市低迷的狀態(tài)”就顯得非常迫切。
那么,怎樣的股市政策才是“積極的”?我們需要怎樣“積極的股市政策”?
“積極的股市政策”顯然不是、也不應當是那些只會造成股指暴漲的短期利好政策。既往事實證明,單純?yōu)榱?ldquo;救市”而出臺的短期利好政策,根本無法解決股市的長期痼疾,也不能改變股市的內在品質,更不能帶來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多不過是加劇了市場暴漲暴跌的頻率。毫無疑問,在“制定積極的股市政策”時,有關方面應當堅決摒棄“為指數出政策”的慣性思維,防止通過“指數高了出利空政策打壓、指數低了出利好政策救市”的方式,強化股市上躥下跳的“政策市”特性,讓投資者產生“市場不行就要政策”的“政策市”心理依賴。
在中國股市已經走過了20年、股市已基本進入全流通時代、資本市場迫切需要跟成熟市場接軌、中國股市需要在經濟發(fā)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資本市場發(fā)展需要更大智慧的重要時期,“積極的股市政策”應當是一種著眼于股市長遠發(fā)展的、高瞻遠矚的、具有國際眼光和思維的國家戰(zhàn)略——資本市場的“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必須從股市的定位開始,全新勾畫中國股市未來的發(fā)展路徑和愿景:不僅可以吸引大量閑置和零散資本的流入,為企業(yè)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推動企業(yè)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促進經濟發(fā)展;而且可以讓投資者獲得穩(wěn)定回報,讓居民財富不斷增長,通過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刺激內需擴大;更可以加速中國股市與成熟市場接軌,讓中國股市變成全球企業(yè)愿意來上市、全球投資者愿意來投資的國際市場。只有通過“頂層設計”,自上而下重新定位中國股市,中國股市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不隨指數漲跌、不受指數左右、遵循市場規(guī)律、著眼市場長遠發(fā)展的“積極的股市政策”,中國資本市場才能由此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而眼下,當務之急就是,“積極的股市政策”必須在提振市場信心上出重拳,在保護投資者利益上下功夫。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國銀監(jiān)會、工業(y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