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從年初絕大部分保險公司提出業(yè)務轉型口號至今的半年內,壽險市場開始出現萬能險向分紅險,躉繳向期繳,短期向長期,銀保向個人代理的四大轉向,壽險市場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今年上半年,壽險結構調整成果最為顯著的無疑是萬能險向分紅險的調整。
分紅險開始成為一些地區(qū)壽險保費的主要來源,尤其在上海壽險市場上分紅險發(fā)展迅猛:截至6月底,分紅險業(yè)務保費收入162.66億元,同比增長98.56%,在壽險業(yè)務中的比重上升到66%,而萬能險業(yè)務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6.49%。
對于這一轉向,分析人士認為,推動上半年壽險市場業(yè)務結構轉向的主要原因是保險公司的短期業(yè)績壓力。“長期而言,這兩個險種帶給保戶的收益相差不大,因此保險公司所獲得的利潤的差異也不大。”分析人士指出,歷史積累的不充分,使得保險公司補貼能力不強,無法用自有資金補貼萬能險產品,投資收益率難以達到市場化結算利率,這導致了保險公司從年初開始就放棄萬能險。
此外,躉繳向期繳,短期向長期,銀保向個人代理的轉向也較為明顯。從產品期限來看,截至6月底,全國范圍內5到10年期的新單期交保費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15.4%;新單期繳保費同比增長29.2%,占新單保費比重較去年同期提高6.5%,躉繳占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壽險公司個人代理渠道占比上升,而銀郵代理渠道增長降溫,業(yè)務占比下降,使得渠道結構更趨均衡。前6個月,全國各家保險公司個人代理業(yè)務同比增長14.5%,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4.3%。
業(yè)內分析人士指出,“保險公司從今年開始普遍采用的標準保費的方式,鼓勵了保險營銷員往標準保費折算比例更高的期繳產品上發(fā)展,推動了保險產品從躉繳向期繳、短期向長期的轉型。”